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语法词目化浅谈——以述补结构为例
本文关键词: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动补结构 语法词目化 虚化动词 出处:《辞书研究》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语法词目化"是指词典中以词目的方式凸显语法信息、提供语法知识的一种手段。动补结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可以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某些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动补结构及充当补语的虚化动词立为词目或义项,以词目化的方式使语法结构显性化,从而帮助学习者掌握这一复杂的语法现象。
[Abstract]:The lexicalization of grammar in a dictionary for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means of highlighting grammatical information and providing grammatical knowledge in the dictionary by means of lexical items. The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is a difficult point for foreigners to learn Chinese. The dictionary of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n be used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he use of a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f verb-complement structure and as a complement of the empty verb as a word or meaning, in the way of lexical explicit grammatic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help learners master this complex grammatical phenomen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
【分类号】:H164
【正文快照】: 一、引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语法词目化”是指将语法结构立为词目或设为义项,以凸显语法信息、提供语法知识的一种手段。语法词目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客观存在的本来只是每个具体词语的具体用法,语法只是一种抽象的实体……在每一个具体的语词身上,凝聚着作为这种语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文华;关于述补结构系统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2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岳利民,邱震强;“S+V+R+O”双核谓词格框架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唐韵;《元曲选》中方位短语及其功能(下)[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郑庆君;从《骆驼祥子》看汉语话语中的物象描写[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6 钟守满;Tell/inquire(告诉/打听)等动词的言语信息传递与语义认知结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昝红英,俞士汶;CCD及其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潘文国;“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刘培玉;把字句研究评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郑庆君;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繁杰;;试析惯用语的典型性与非典型性[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邹晓辉;;优化“语义信息处理”的新方法与实施例——从“一词泛读”到“释义字组”再到“一字精读”[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邹晓辉;;重构“概念分类体系”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语义三角”到“语法关系”再到“语义三棱”[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靳光瑾;;词汇-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8 靳光瑾;;基于语料库的数字化辞书编纂平台研制与应用[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郑定欧;;谈对外汉语学习型对比词库的构建[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靳光瑾;;词汇—语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婷婷;语料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郑逢斌;关于计算机理解自然查询语言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刘伟;现代汉语代词隐现的动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刁晏斌;虚义动词论[D];南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慧;带“得”字的程状补语句及其表意功能探析[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3 徐卡嘉;从名词及名词的属性看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4 冯敏萱;面向计算机的“V_单+A_单”述补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蔡建丰;以英语为母语者对汉语疑问句的习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莹;“V到”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7 李俊香;汉语的“怎么”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D];延边大学;2003年
8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体与连续动作连动式[D];延边大学;2003年
9 任蓉;英汉“遍及性/非遍及性”语义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10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葵欣;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介词的调查[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2 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柯彼德;;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语法体系急需修改的要点[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帅志嵩;;“杀”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动因[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2 谭晓平;;苗瑶语的动结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江鹰;刘楚群;;“V起”与“V起来”辨微[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崔乐;侯敏;;论外向性词典的简易性原则——基于对外汉语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郑欢;;“三个苹果”之历时复合结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6 冯利华;;《庚道集》中“定”的语法化等级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覃东生;;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胡伟;;遵义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声学实验[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6 张达球;非宾格性句法配置:句法语义接口[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7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叶桂郴;《六十种曲》和明代文献的量词[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增寿;《三国志》的动补结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2 朴得环;“动好(了)” 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4 许评;《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研究——从《西游记》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看《西游记》中的动补结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许红云;SC理论和汉语动补结构的句法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崔广华;“完”的历时意义及包含“完”的词和动补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贺玉勋;V-得结构在双峰方言与普通话中的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刘玉红;近义结构“V见”和“V到”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车志亮;《齐民要术》句法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志芳;“V 成”结构与动词的类[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89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8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