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华文教育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态势
本文关键词: 缅甸 华文教育 背景 发展态势 出处:《东南亚研究》200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缅甸华文教育曾经有过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中,缅甸政府将华文学校收归国有,从此华文教育转向非正规教育,即中文补习班。但华人对华文教育需求的热情从未减弱。70年代后以孔教和佛经教育方式出现,大小规模不同的华文教育,又逐渐多起来,而且其他族裔的人也参与学习华文,这和近年在世界各地掀起的华文学习热潮息息相关。由于受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华文在世界上的作用和地位受到重视。近年来,缅甸政府鼓励开办电脑班,因此华文学校开始放弃佛教的色彩,纷纷向电脑进军。此外,原先亲台湾的学校也放弃政治分歧,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把华文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Abstract]:In -40s, the Myanmar government nationalized the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and from then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hifted to non-form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Chinese cram school. However, the enthusiasm of the Chinese people for Chinese education has never diminished. After the 1970s,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f different sizes and sizes appeared in the form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t scriptures. Moreover, people of other ethnic groups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psurg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anguage that has been launched around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unprecedented economic, 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79, The role and statu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world are highly valued. In recent years, the Myanmar government has encourag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uter classes. As a result, Chinese schools have begun to give up the color of Buddhism and march into computers in succession. In addition, former pro-Taiwan schools have also abandoned their political differences. Adhere to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分类号】:H1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佳;王晋军;;东盟国家华文教育研究述评[J];东南亚纵横;2011年08期
2 洪丽芬;庄惠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问题:华小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3 李贤军;;关于华文教育特殊性的若干问题[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张莉凤;;泰国高校华文的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5 刘正伟;庄慧琳;;马来西亚华文名句精华教学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6期
6 邹丽冰;;缅甸华文学校国语课教学状况分析——以曼德勒华文学校为例[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01期
7 林奕高;;印尼华文教师现状调查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2期
8 郭星;;网上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资源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9 谢平;;柬埔寨的华文教学与中国文化[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10 林秀琴;;菲律宾华语教学现状与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汪大年;;古代缅文与藏文关系初探[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3 蔡亲炀;;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现况与发展[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公瑾;;傣族经典文字考源[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5 闻亭;;华裔与非华裔汉语学习者对待目的语群体态度及习得动机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公瑾;;傣文渊源及其近亲文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7 赵敏;;泰国北部清迈府华人村华语教育及语言使用[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慧颖;福建 31所学校成为华文教育基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杨子岩;发展华文教育正当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3 韩永先 孔俊彬 李豪;全球华文教育方兴未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京生 张燕萍;侨务部门拓展华文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记者 雷辉 通讯员 黄爱华;百余志愿教师赴海外教华文[N];南方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红;华文教育为中华文化“留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张胜林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东南亚华文教育的三次演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孙汝建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华文教育教什么? 育什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胥爱珍 通讯员 龙淑英;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教育基地落户我市[N];德州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红;华文教育牵动众人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SIRIWAN WORRACHAIYUT(韦丽娟);泰国汉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YAP TENG TENG(叶婷婷);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WAI WAI THI (邹丽冰);缅甸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丽英(KATEMATU DUANGMANEE);泰国华侨学校汉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进敏;菲律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刘许;菲律宾华文教育支持者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曹慧覃;泰国清迈市市政府小学华文教育现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黄永涛;泰国华校华文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小荣;从华文教育的角度看海外华人的文化追寻[D];暨南大学;2012年
6 陈美君;老挝华校华文教育的现状、困难与改革[D];苏州大学;2012年
7 刘小妃;越南南部华族华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戴家毅;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黎玉容;越南华人华文教育现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清伟;合艾华文教育现状与对策[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46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4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