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的多义性与习得难度
本文选题:语法意义 切入点:语义背景 出处:《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4期
【摘要】:以往有关虚词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些虚词的用法仍难以说明和解释,以致影响到汉语教学。本文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以"还是"为例,在现代汉语大型语料调查的基础上,重点考察"还是"的共时表现,探讨其各种语法意义及语义背景。"还是"从表时间范畴的延续义的基本功能到表选择义的连接功能,再到表择定义、添加义和表反预期的情态功能,其语法意义及语义背景都呈现出复杂的趋势,习得难度也随之增加。文章根据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对外国学生学习"还是"的情况调查,提出教学建议。
[Abstract]:Although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function word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some of them are still difficult to explain and explain, which affect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aking "h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ynchronic expression of "h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large corpus of modern Chinese, and discusses its various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semantic background.Or "from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time category to the join function of table selection, to the definition of table selection, to the function of adding meaning and anti-expected modality, its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semantic background are all showing a complex trend.The acquisition difficulty also increases with it.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项目(07JA740011)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1ZS128)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娟;副词“还是”的非类同用法试析[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2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3 陆俭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本体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3期
4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5 高顺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以“了”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5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茗;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7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曾立英;从认知角度谈“小句宾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石锓;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2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向红;基于内涵逻辑的现代汉语连接词及关联句式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多角度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2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3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凤燕;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暨南大学;2003年
7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河南大学;2003年
9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娟;副词“还是”的非类同用法试析[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3期
4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5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邹智勇;典型理论及其语言学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6期
9 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3期
10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余又兰;;汉语“了”的习得及其中介语调查与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真;;“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2 唐小平;;津市方言中的句末语气词“哈哆”[J];教师;2011年26期
3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4 胡明扬;语义和语法──祝贺《汉语学习》出版100期[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5 罗庆云;新洲话的动态助词“倒”和动结式第二成分的“倒”[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劲荣;;形容词重叠式的量性特征[J];学术交流;2006年01期
7 王媛;;跟趋向动词有关的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5期
8 袁嘉;;汉语虚词研究及其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9 吕玲娜;王桂花;;从“意义”角度论证“副+名”现象的合理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周文德;沈林;;论“双宾语”结构的实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丽艳;;“N+们”与其他表多数语法形式之区别[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王珂;;龚千炎语法思想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杨文秀;;双解词典释义部分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戴庆夏;吴启禄;;莆仙方言的形态特征[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曹跃香;;与“词缀”有关的术语使用情况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2 沈锡伦;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刘永耕;量词“样”跟“种”的区别[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窦东友;介词的妙用[N];文汇报;2004年
5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6 张军 曹俊;呼和浩特方言辨正有专著问世[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7 汉滨高中 魏春红;文言虚词杂谈[N];安康日报;2009年
8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宋晖 通讯员刘冬青 宋青;词汇学研究手段与视角皆多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郑述谱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学研究所所长;从词汇学的辖域说开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胡清国;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杰;汉语相似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彭春芳;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丽彩;现代汉语方式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2 李文浩;汉语“动~叠+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田丽娜;“了”(le)的几个问题研究概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肖亚丽;黔东南方言语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麦妮娜;现代汉语主语的语法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许维维;汉语重叠式状态词范畴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英美;《儿女英雄传》动词重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薇;试论句尾“了”的语法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童健;《洛阳伽蓝记》副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10 张秀琴;“历来”与“历来”句探析[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6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