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双名词内向结构认知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内向结构 + 认知语言学 ; 参考:《外国语文》2012年05期
【摘要】:英语该类结构均由"主词+介词+修饰语"构成,遵循从射体到界标的语序;汉语的则均由"修饰语+的+主词"构成,遵循从界标到射体的视角,语序相反。英汉内向结构是不同的意象,其构建的视角不同。这种视角差异是由英汉语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英语母语者多采用"核心突破式"认知方式,而汉语母语者则采用"外围剥离式"的认知方式来构建意象。英汉语内向结构对射体和界标选定的一致性体现了语言的共性,而语序的差异是英汉语使用者认知方式逆向化在语言中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要以真实语料库为语言事实材料,从认知方式的高度来解释语言差异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Abstract]:This kind of structure in English is composed of "subject preposition modifier", which follows the word order from projective to boundary marker, while in Chinese, it is composed of "subject of modifier" and follows the angle of view from boundary marker to projectile, and the word order is opposite. Introverted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different images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view. This kind of visual angle difference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national cognitive styles: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dopt the "core breakthrough" cognitive style, while the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use the "peripheral stripping" cogni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image. The consistency of introverted struc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flects the commonness of language, while the difference in word order is the reflection of converse cognitive style of us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should use the real corpus as the language factual material and explain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tyle in order to achiev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汉语认知对比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YS163)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英汉语认知对比创新研究——基于BNC和CCL语料库”(项目编号:A-0211-11-02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4;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3 安玉霞;;汉语语序问题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6年06期
4 邵志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5 许余龙;;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试论语言对比的理论源泉和目的[J];外语教学;2010年04期
6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04期
7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年02期
8 金立鑫;英汉时地状语语序的一致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9 沈家煊;;语言类型学的眼光[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宣恒大;;现代汉语“名词+名词”歧义格式及其理解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周薇;朱乐红;罗炜;;汉语语序的“顺序象似性”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刘利红;;英汉表年龄的反义形容词的用法差别及规律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8 周伊;;量词“条”与“根”的辨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王涛;;《左传》为动用法调查与认知语言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姜海艳;;事物,行为,性质三大词类范畴的同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宗守云;;范畴化理论与四个世界理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6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瑶;概念整合理论指导下的《红楼梦》歇后语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元珍;英语层级反义词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国玲;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imothy Light;张旭;;汉语词序和词序变化[J];国外语言学;1981年04期
2 李英哲;陆俭明;;汉语语义单位的排列次序[J];国外语言学;1983年03期
3 В.Г.Гак;董政民;;语言的对比研究和语言的类型学[J];国外语言学;1983年04期
4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5 BernardComrie;沈家煊;;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J];国外语言学;1988年03期
6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7 袁毓林;论句法的强制性——从一类N_1N_2名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展开[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8 金立鑫;成分的定位和状语的顺序[J];汉语学习;1988年01期
9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10 胡明扬;基本句式和变式[J];汉语学习;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胜;;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李芸;;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五官词语的转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方芝阳;;再论“爱情”隐喻——兼与齐振海、巩玉环商榷[J];考试周刊;2008年30期
4 张丽杰;;基于激进构式语法的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比较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蒋世强;;英汉致使表达的差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刘思危;白解红;戴明忠;;英汉语中“火”的意义对比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刘宗开;;“被XX”构式和传统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江沈巨;;英语左移位句与相关句子结构之比较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韩双彦;;浅析英汉修饰语语序对比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2期
10 余玲;;认知语言学中的汉英隐喻对比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文旭;;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明;东南亚地质矿产对比研究取得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王仲会;国际黄金体系的对比研究[N];期货日报;2004年
6 曾禾;中日合作开展地质研究[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8 马琳;华南与朝鲜半岛南部地矿对比研究展开[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9 王仲会;国际黄金体系的对比研究[N];期货日报;2004年
10 王仲会;国际黄金体系的对比研究[N];期货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英平;俄汉语空间系统多层面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张珂;英汉语存现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李晓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Dao(道/Way)的多义性及其拓展的语义概念形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李大龙;《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红英;英汉爱情隐喻跨文化对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罗洁;“风”的概念隐喻的中英文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景艳;英日委婉语对比[D];河南大学;2009年
6 苏成敏;英汉双及物构式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薇;汉俄语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邵秋芳;中韩空间隐喻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曹艳琴;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和汉语的情感隐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露萍;汉英“爱情”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89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8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