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浅析趋向动词“起来”引申义的语义类型

发布时间:2018-06-24 13:34

  本文选题:趋向动词 + 起来 ; 参考:《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07期


【摘要】:趋向动词"起来"作补语时,除表"趋向"的本义以外,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引申的"非趋向义"。本文利用认知语法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补语"起来"的引申义进行分析探讨,将其含义分为六种类型,即表"动作的改变""状态的改变""判断/看法""表回忆""可以/能够"和"……的时候"。在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时,注重语法和使用方面的特点,以求借助本体研究方便对外汉语教学。
[Abstract]:When the directional verb "gets up" as a complement, it expresses a kind of extended "non-directional meaning"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rend".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knowledge of cognitive grammar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complement "up"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vides its meaning into six types. That is to say, "change of action," change of state, "judge / view," recall, "can / can" and "." " In the process of semantic analysis,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features of grammar and usag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y means of ontology research.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分类号】:H1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廖洁;;试论转换生成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隆超;;对外汉字教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吴卓然;;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王硕;;简析词与短语的区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7 程润娇;;“V着V着”格式中动词的选择限制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8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胡伟;;上古至近代汉语“上”、“下”的语法化[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10 徐威;;韩国留学生使用连词“还有”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朱元;汉英视觉词汇认知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唐文成;越南学生汉语“是……的”句式的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白克宁;越南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平飞;蒙城方言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敏;;汉族整体性思维特点和汉语的趋向动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2 罗颖;;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关系分析[J];语文知识;2010年02期

3 闫丽霞;;“带”及所在句结构分析[J];飞天;2010年24期

4 买买提江·塔西土米尔;“起来”一词的译文商榷[J];语言与翻译;1993年02期

5 刘培玉;刘俊超;;“向+NP+VP”和“VP+向+NP”[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邵和平;;山东单县话二价交互动词“上来”与“上不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9期

8 吴福祥;;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9 林涛;;“我拿来了”歧义结构的多元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0年08期

10 王德;;趋向动词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习之;;现代汉语中还有“动词+将+趋向动词”格式[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刘小川;;动趋结构对现代汉语位移句句型生成的制约[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吴启禄;;布依语部分常用动词的虚化用法[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8 吕晓玲;;南安话的“遘”字补语[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林山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指瑕[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枫;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阮氏青兰(Nguyen Thi Thanh Lan);汉—越语空间位移范畴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贾红霞;普通话儿童空间范畴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刘甜;汉语空间极性词组配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琦;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D];北京大学;2011年

4 梁琳琳;复合趋向动词中反向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樊苏乐;壮泰趋向动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陈明明;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动词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鑫平;《金瓶梅》趋向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贺;关于趋向动词“来/去”的立足点问题[D];吉林大学;2012年

9 刘璐;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动词的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艾沙沙;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的不对称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61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61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