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汉语会话对答类型与结构分析
[Abstract]:Convers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composed of one by one. This paper takes the natural oral corpus as the object of examination, and analyzes the typ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al Chinese convers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answering and answer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ese.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2012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留学生汉语会话研究”【项目编号:12ZD017】 2012年度赣州市社会科学项目“对外汉语会话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2168】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倩;;从话轮转换看中文电视谈话节目权势关系——以《面对面》节目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孔杰;;会话对答结构归纳及其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刘元满;;高级口语教材的话题、情景和话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董敏;;主持人话轮转换分析——2007春晚主持人话语的个案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知津;谢丽娜;韩正彪;;当代情报学理论思潮:后结构主义[J];图书与情报;2011年06期
6 秦石美;;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的邀请会话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7 彭榆琴;;日常辩论中的推理结构探析——从语用学与语用逻辑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8 高晓燕;;促销员的会话策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凌莉;;国内外话轮转换处的韵律特征研究述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彭柳;周楠;;柔性的控制 积极的响应——从会话话轮看《鲁豫有约》的访谈特点[J];东南传播;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娜;;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回声陈述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朱娅蓉;教师启动的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肖宏;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在中央九台《对话》栏目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余茜;中美电视访谈节目话语对比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唐卓;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邱乐乐;言语交际中话语关系的建立和保持[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孟颖;从会话含义理论的视角看汉语交际中的他人启动修正现象[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艳霞;首话题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吕荔;品特《归家》的语用文体学阐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英华;初中语文课堂语言会话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永芬;;交际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丹;;文化教学与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厉蓓蓓;周明辉;;沟通式教学在留学生初级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4 鲍丽娟;史立辉;孙永红;;交际原则下的汉语词汇教学策略[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5 何山燕;;留学生汉语口语话轮转换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白娟;贾放;;汉语元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与留学生口头交际训练[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S2期
7 计道宏;;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许玉岭;;留学生汉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06期
9 吴锦;;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0年22期
10 郑军;;对外汉语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探索[J];语文学刊;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帆;;“把”字句的习得研究及其教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磊;;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汉语“第二课堂”的探索[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郭莉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秀婷;尤浩杰;杨琪;;奖学金理工科学历留学生汉语补习的难点及解决办法[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5 欧妮;;突显地域性 增强实用性——由通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6 杨海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与“管用、精当、易学”——以东南亚华裔留学生“了”教学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乌凤兰;王磊;;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交际化的尝试[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8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宝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效性[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巍;黑大留学生:汉语改变命运[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刘菲;学汉语有100个理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注重交际能力 促进汉语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姜小玲;“保卫汉语”的呼声渐出水面[N];解放日报;2005年
5 杨明方邋单子津;首届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决赛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6 叶飞;激情奥运 快乐汉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邱齐龙;俄罗斯少年中国学汉语[N];中俄经贸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武翩翩;警惕“汉语危机” 强化母语意识[N];文艺报;2005年
9 罗霞;云师大国际汉语推广优势渐显[N];云南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梁捷 任生心;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渐入佳境[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敬玺;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红;面向汉语习得的常用动词带宾情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旋;汉语问候语及其教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凤凤;论交际能力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郝美玲;交际策略在交际能力中的作用[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刘列斌;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徐海美;论意向性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金恩京;关于提高韩国高中生汉语交际能力方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敏;英汉言语行为中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耕耘;留学生表趋向意义趋向补语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胡建刚;初级留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特征和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95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49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