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Kramsch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

发布时间:2019-07-24 19:34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年内 ,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世界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 ,后结构主义已被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但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尚未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本文讨论Kramsch就语言文化教学而提出的后结构主义理论 ,并以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汉语教学为基础 ,探讨这种理论的可行性。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decades, post-structuralism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human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science in the western world. With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ost-structuralism has been introduced to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But its influence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as not been well known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tstructuralism of Krsmuch's language and cultural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heory based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FacultyofEducation UniversityofNewcastle!Australia
【分类号】:H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祥;高燕;;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李佳新;语言文化教学与素质教育——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亚猛;;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4 刘自强;关于后结构主义[J];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01期

5 谢冬华;三种方法论与心理治疗[J];心理学探新;2001年02期

6 郑深;建构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演变[J];集美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马驰;;本·阿格的文化研究观[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5期

8 冯石岗;崔毅;;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发展景观[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刘晓敏;;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文化的沉思[J];考试周刊;2009年17期

10 张隆溪;;故事下面的故事——论结构主义叙事学[J];读书;198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炯;;王希杰的后结构主义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孟华;;后结构主义:王希杰语言理论的倾向[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3 陈炯;;也谈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与孟华先生商榷[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4 孟华;;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后结构主义——走向对话的汉语理论界[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尚杰;;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佟立;张虹;季文娜;;现代西方思想文化核心术语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7 乔瑞金;安军;;二十世纪对康德哲学的两次批判及其意义[A];康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方铭;;序[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邓军;李萍;;论全球语境下汉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10 沈大力;;“龙”语言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兼论文化差异及对“它者”的审美[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舍慧;研究后现代社会理论的一部佳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王克非;翻译:在语言文化间周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中美签署中国语言文化项目合作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邹秉融;陕西省语言学学会陕南语言文化研究部正式成立[N];安康日报;2008年

5 史灿方;重视年俗语言文化的保护和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6 记者 巴雅尔图;中国蒙古语言文化暨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举行[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7 记者 巴依斯古楞;蒙古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锡林浩特举行[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8 记者 焦新;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记者  叶莎莎;400余名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竺晓;语言文化的市场游戏[N];吉林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斐;学术史视野中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伍文义;布依族《摩经》语言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金瑶梅;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6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杨大方;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志坚;隐遁的主体 飘散的作者[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振怡;拉克劳:从后结构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4年

3 杨莉伟;俄汉体态语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4 贾玮;逝去的巴别塔[D];新疆大学;2006年

5 颜研生;作为一种“生产”存在的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武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者理论[D];南京大学;2011年

7 朱宇琦;论俄语语言文化词位“ле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洪德坤;泰国中文运签语言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王又佳;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话语[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徐斐;中俄语言文化中的传统家庭观念对比[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518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18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a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