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教学顺序探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2 钱旭菁;;日本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1期
3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华;;汉语里的“话题问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蒋庆荣;;汉语和日语条件句的对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王婷婷;;试论句尾“了”的使用条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于琳琳;;爱V不V句式的句法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江景涛;;自然语言理解的体验性及其数据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蔡情情;;《青花》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8 吕长凤;陈一;;汉语专名词语层级性体系的构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9 苑逸豪;;论“比”字句的否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6期
10 刘丹;;嵌入“向”字短语“把”字句中介词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忠才;从顺应论看反问句的语用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唐莹;留学生汉语动量词习得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高顺全;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2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3 蒋祖康;语法习得次序与语法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4 吕文华;汉语教材中语法项目的选择和编排[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
5 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2期
6 高顺全;动词虚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7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01期
8 赵淑华,刘社会,胡翔;北京语言学院现代汉语精读教材主课文句型统计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勇;;隐喻能力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与培养[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3期
2 林传铭;;认知隐喻思维与英语词汇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蔡龙权;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张娅;;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英文)[J];语文学刊;2006年15期
5 周平,张吉生;论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互动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6 文秋芳;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7 易金兰;语言负迁移现象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双面影响[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杜小红;从母语习得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1期
9 张红霞;语法听写——在课堂互动和显性二语知识练习中学习写作[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9期
10 李炯英;;二语学习策略的多元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帅梅;;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陈道明;;当代隐喻理论研究若干问题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文辉;;隐喻的关联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易静;;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阅读理解错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彬;;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关于隐喻意识促进英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赵建会;母语迁移和二语习得关系之我见[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岳阳师范学院 曾葡初;“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吗?[N];光明日报;2001年
3 陈琳;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受访嘉宾:薛毅: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袁洪庚:兰州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佳欣;外语教材:是否要原汁原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缪迅;英语教学“一条龙”要舞起来[N];文汇报;2006年
6 黄稼辉;西方象征美学的源与流[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运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勇衡;基于阅读时间的二语习得者句子空隙处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4 武和平;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进行体标记的优选论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徐璐;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宁宁;英语时体习得中的类比运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案例调查[D];复旦大学;2009年
8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谢元花;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提升谓词的习得:语义启动和句法启动的综合分析模型[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10 暴丽颖;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环境中的语言石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语境效应对多义词隐喻用法习得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周文慧;情感过滤对二语习得输出过程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郭文琦;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与英语口语教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李瑛;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5 侯伟;词汇呈现方式对儿童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6 范荣廷;母语迁移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胡振波;不同层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相关因素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声威;产出性练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9 王正胜;中国学生对英语Tough结构的习得[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10 朱恒华;计算机技术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84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58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