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

发布时间:2017-07-19 20:25

  本文关键词:认知视角下汉语同义介词“从”“由”“自”的语义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同义介词 “从” “由” “自” 语义 认知语言学


【摘要】:语言学界对汉语虚词的研究以及对同义虚词的比较研究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由""自"是现代汉语中较常用的一组同义介词,并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偏误率也较高。要比较介词"从""由""自"的词义,就必须从本源处探究其各自语义特征及虚化过程中的引申链条,进而比较其语义特征的差异。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构建映射模型及意象图式的研究方法,以该组介词各自词义的历时演变为依据,可以对"从""由""自"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研究。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关键词】同义介词 “从” “由” “自” 语义 认知语言学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介词早自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才开始把介词作为语法学体系中的一类进行研究,奠定了汉语介词的基本格局。而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则是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的开端,开创了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的新局面。此后,不少语言学家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金昌吉;谈动词向介词的虚化[J];汉语学习;1996年02期

3 宁德厚;“以”字的虚化及其动介用法辨析[J];曲靖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4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5 崔希亮;;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6 马贝加;;介词“照”的产生[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马贝加;;介词“沿”的产生[J];语文研究;1992年03期

8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9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10 王琴;;认知语言学与汉语介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2 彭飞;汉语常用介词的认知和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3 郜峰;现代汉语路径义空间介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于娟娟;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D];苏州大学;2010年

4 聂羽菲;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介词“从”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叶建军;;疑问副词“还”溯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陈徽;;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何继军;;《祖堂集》“这(者)+连带成分”之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9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10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4 张黎;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J];北方论丛;1995年05期

5 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白荃;外国学生使用介词“从”的错误类型及其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7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克定;;空间关系构式及其意义建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曲宏欣;;汉语学习者介词“从”的偏误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孟万春;;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鸿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凤兰;现代汉语目的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钢楚伦;汉语空间介词与蒙语相应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韩鑫;与“在+处所”有关的偏误问题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静恒;《淮南子》介词“以”“于”“於”“乎”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4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秋华;《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结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建慧;越南留学生常用介词偏误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薇;汉语常用对象类介词的分析与教学[D];苏州大学;2004年

8 欧慧英;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9 徐朝红;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春凤;东汉佛经与《论衡》介词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文静;;浅析网络语言中的认知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0年11期

2 向陈炜;宋先红;;足球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J];语文学刊;2012年08期

3 梁茂成;论习语语义形成过程中的隐喻理据——从“面部”说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李亚民;进行体的认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丁磊;;“UP/DOWN”和“上/下”的地位隐喻分析[J];现代交际;2013年04期

6 凌剑春;;试论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7 尚云龙;;“新三字习语”的认知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付红杏;;散射型虚构运动之方向路径——中英文表达的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33期

9 李宝珠;王翔;;从认知角度解读济慈诗歌中的死亡隐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04期

10 杨智渤;;“通常”与“常常”的凸显差异[J];汉语学习;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华云;俞士汶;;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分布探析[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璐;「かく」多义构造及家族动词语义扩展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647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5647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b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