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情态补语教学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情态补语教学调查研究
【摘要】:情态补语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语法形式,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意义,一直被视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情态补语”这一语法概念,只是将其作为程度补语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十分合理,不利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本文将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5级五个普通汉语进修班的留学生作为考察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了学习者习得情态补语的情况,并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分析。其次,还分析了普通汉语进修班使用的教材《发展汉语》综合课本中情态补语的句法结构、语义指向和语用情况。最后,针对学习者习得情态补语的情况和教材中情态补语的内容提出教学建议。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对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对留学生习得情态补语的考察。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对学习者情态补语的习得中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收集,总结出学习者习得情态补语过程中出现的11种偏误类型。然后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出现这些偏误主要是因为学习者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不准确,不清楚情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和使用情态补语的语境,也跟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关。第三章是对《发展汉语》综合课本中的情态补语的考察。首先展示了教材中情态补语的教学内容,然后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理论,从句法结构、语义指向和语用方面对课本中的情态补语进行了分析说明。第四章是针对外汉语情态补语的教学现状提出的建议。主要是根据学习者情态补语的习得情况和《发展汉语》课本中情态补语的教学内容,提出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对比教学法、引入语义指向和语境分析等具有探讨价值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情态补语 语法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4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7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7-11
- (一) 情态补语概念界定7-8
- (二) 情态补语本体研究8-10
- (三) 对外汉语情态补语教学研究10-11
- 第三节 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11-14
- (一) 基础理论11-13
- (二) 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留学生情态补语习得情况考察14-31
- 第一节 考察概述14-15
- (一) 考察的目的与意义14
- (二) 考察方式14
- (三) 考察问题14
- (四) 考察对象14-15
- (五) 语料收集与统计15
- 第二节 偏误类型分析15-25
- (一) “得”字前段偏误16-20
- (二) “得”字段偏误20-23
- (三) “得”字后段偏误23-25
- 第三节 考察结果分析25-31
- (一) 句法结构分析25-28
- (二) 语义指向分析28-29
- (三) 使用语境分析29-31
- 第二章 《发展汉语》中的情态补语考察31-39
- 第一节 《发展汉语》中的情态补语教学内容展示31-32
- (一) 情态补语单独作为语法点出现31-32
- (二) 在带情态补语的“把”字句的综合注释中出现32
- 第二节 《发展汉语》中的情态补语分析32-39
- (一) 句法结构分析32-34
- (二) 语义指向分析34-37
- (三) 语用平面分析37-39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情态补语教学建议39-47
- 第一节 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39-41
- 第二节 采用对比教学法41-44
- 第三节 引入语义指向和语境分析44-47
- 结语47-48
- 附录一48-51
- 附录二51-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税昌锡;;论语义指向的内涵[J];语言科学;2003年06期
2 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赫琳;“从小”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5 周国光;;试论语义指向分析的原则和方法[J];语言科学;2006年04期
6 徐洁;;语义指向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7 赫琳;李哲;;论副词“也”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J];长江学术;2009年03期
8 李铁范;;方式词语义指向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晨;;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10 郑慧敏;;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及其相关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王怡妲;;“X什么X”格式的多角度分析[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喻洁;;“再说”和“何况”用法及异同考察[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群卫;口福容易耳福难[N];音乐周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众;现代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动态照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毛颢;汉英叙事语篇回指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东海;汉语附加成分的语义指向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徐哲;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寻翠;现代汉语表示连续义的“连”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施诗;总括性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王亚慧;对外汉语情态补语教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李婧;现代汉语多层补语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凌姗姗;状语的单指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单登科;以副词“只”“都”“就”为例探究汉语语义指向问题[D];山东大学;2009年
9 呼叙利;语义指向理论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兴有;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语义指向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5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65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