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非常”和“十分”的对比辨析与教学
本文关键词:程度副词“非常”和“十分”的对比辨析与教学
【摘要】:程度副词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近义程度副词的辨析也是不胜枚举。"非常"和"十分"是众多程度副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词语,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功能上它们所呈现的特点都极为相似。"非常"和"十分"都是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副词,它们都能作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比如,我们可以说"非常漂亮",也可以说"十分漂亮"。但是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不容忽视的。留学生往往会因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别,而做出带有偏误的语句。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非常 十分 同义词辨析 教学策略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非常”和“十分”是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程度副词。我们作为母语使用者,即使在不知道二者使用差别的情况下,也从来不会用错。而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者的留学生,则会在实际言语交际中产生各式各样的偏误。因为“非常”与“十分”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谊生;;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唐贤清;副词“煞”与“杀”句法分布的历时演变[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朱军;魏红;;固化式述程结构考察[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静;;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历时和共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6期
5 唐贤清;近代汉语副词“太煞”刍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唐贤清;陈丽;;“极”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0年04期
7 陈琳;;汉语虚词的语法化机制——以“非常”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8期
8 李铁范;王代娣;;汉语表“极性强调”的“X极了”构式及其类型学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谭飞;;“非常”的历史演变及动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罗美君;;“够呛”的认知分析及其相关结构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汉语数量范畴及其非范畴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亚冷;泉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方波;自然语言理解中副词修饰作用的研究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明霞;永济(开张镇)方言副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邢娟;无为(牛埠)方言程度副词修饰状态形容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倩;论语法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静坤;《齐东野语》副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蓉;“V/A+死+了”构式的非范畴化[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王胜美;半截话“得”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珊;现代汉语“V.+出来”结构中趋向补语“出来”的语义认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戴霞;“V/A+极/死/透/坏+了”的搭配关系考察及教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瓯齐;用助词“得”连接的补语所表达的意义[J];汉语学习;1983年04期
3 薛红;后项虚化的动补格[J];汉语学习;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霞;;《论》《孟》《老》《庄》的程度副词及其与明清的比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李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构式探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王万秋;;程度副词“非常”来源浅析[J];文教资料;2009年18期
4 张志莹;;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J];考试周刊;2011年27期
5 田晓荣;渭南方言的程度副词[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鲜丽霞;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昌吉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曾晓洁;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年01期
8 周勤;简阳方言的程度副词“多”、“少”、“多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9 张诒三;《三国志·魏书》程度副词的特点[J];殷都学刊;2001年03期
10 肖奚强;谈程度副词“太_1”和“太_2”[J];零陵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晓梅;;汉语贬义高义程度副词略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邱晨;;安阳市区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3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4 赵宏;;日语口语中的程度副词使用特征[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惠萍;;“程度副词+名词”的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新云;;浅谈山东方言中的部分程度副词——以西齐方言区作为研究对象[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8 叶斌;;《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的传承与创新——以“孔”、“好”互通为例[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吴娟娟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留学生与本族人汉语程度副词使用情况浅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崔山佳;“全面”只是名词吗?[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5 吴天锡;口语交际时,怎样巧妙有效地进行会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高宁;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共现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赵军;现代汉语程度量及其表达形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文杰;现代汉语程度范畴表达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氏娴(Huvnh Thi Nhan);汉语越南语形容词程度表示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洪敏;泰安话的“很”类程度副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李丽远;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许群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王晓领;辽西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何亚萍;湖北天门话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庆波;卫辉晋语“可”类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蔡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陆苏静;从相似性角度看中介语中的程度副词偏误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齐悦;汉韩程度副词对比研究及韩国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张海霞;“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38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73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