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研究学术史考察
本文关键词:院校研究学术史考察
【摘要】:20世纪80年代,院校研究这一领域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院校研究三十多年来研究主题的演进折射出其在我国的发展轨迹。对院校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初探,旨在追溯和分析院校研究的发展历程,揭示学术研究的特点与内在规律,探索其对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启示,以期为今后的院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将院校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引入消化阶段、全面探索阶段和规范提升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对院校研究论文进行了多方面的统计与分析;其次,探寻学术研究的核心主题,并从中找到其演进的轨迹;最后在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院校研究学术成果的特点、规律与成就。
【关键词】:院校研究 学术史 文献法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二、研究综述10-14
- 三、相关概念界定14-15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15-17
- 第一章 定量研究:院校研究学术论文统计与分析17-24
- 第一节 院校研究论文发文量分析17-19
- 一、引入消化阶段发文量统计分析17-18
- 二、全面探索阶段发文量统计分析18
- 三、规范提升阶段发文量统计分析18-19
- 第二节 院校研究论文作者情况分析19-21
- 一、院校研究论文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19-20
- 二、院校研究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发文量统计分析20
- 三、院校研究论文作者身份统计分析20-21
- 第三节 院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统计分析21-23
- 一、院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总量统计分析21-22
- 二、院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类型统计分析22
- 三、院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语种统计分析22-23
- 本章小结23-24
- 第二章 学术追踪:院校研究论文的内容分析24-45
- 第一节 渐聚共识:对院校研究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24-30
- 一、厘清院校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24-25
- 二、对院校研究的深层次解读25-27
- 三、明确开展院校研究的意义27-28
- 四、总结我国院校研究的特点28-30
- 第二节 迈向多元:院校研究方法的发展30-33
- 一、引入消化阶段以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为中心30
- 二、全面探索阶段多种院校研究方法备受关注30-32
- 三、规范提升阶段院校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32-33
- 第三节 密切关注:院校研究的数据分析与信息系统建设问题33-34
- 一、如何建立健全我国高校信息管理系统33-34
- 二、院校研究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学管理决策服务34
- 三、数据驱动决策模式的运用34
- 第四节 见贤思齐:中美院校研究之比较与省思34-38
- 一、院校研究机构之比较35-36
- 二、院校研究队伍之比较36-37
- 三、院校研究信息数据之比较37-38
- 第五节 视角转换:不同类型高校开展院校研究的必要性和策略38-41
- 一、高职院校开展院校研究:兼顾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身份38-39
- 二、新建本科院校开展院校研究:注意历史遗留与未来发展问题39-40
- 三、民办高校开展院校研究:充分利用办学自主权40-41
- 第六节 中西融合:院校研究的本土化探索41-44
- 一、院校研究本土化应注意的问题41-42
- 二、院校研究本土化要避免的几种错误倾向42
- 三、院校研究中国化的途径42-44
- 本章小结44-45
- 第三章 历史沉思: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45-50
- 第一节 院校研究学术成果的特点45-46
- 一、研究方法丰富多样45
- 二、研究对象空前广泛45-46
- 三、研究内容贴近实际46
- 第二节 院校研究学术成果的价值取向46-48
- 一、国情为本:学习美国院校研究46-47
- 二、应用为重:突出院校研究的实践定向47
- 三、多元为主:注重院校研究各方面的多样化47-48
- 第三节 院校研究学术成果的突出贡献48-49
- 一、明确了开展院校研究的基本思路48
- 二、加速了院校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48-49
- 三、推进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49
- 四、促进了高校科学发展49
- 本章小结49-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鸿,曾山金;我国开展院校研究的若干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为院校研究呐喊[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6期
3 徐敏;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吴明忠;法眼和钱眼:深化中国院校研究的两维视角[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5 代蕊华,王斌林,戚业国;院校研究:理论、方法与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周川;院校研究的职能、功能及其条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7 吴绍春;;关于院校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吴明忠;;法眼和钱眼:深化中国院校研究的两维视角[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刘配欢;李望平;;高校发展风险与院校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10 侯志军;;试论院校研究的基本过程[J];江苏高教;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晴;;实施院校研究 拓展高职教育发展空间[A];“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研讨会暨第十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振权;;院校研究: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模式演进的“欠发达经验”——以新疆个案为例[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川;院校研究:大学管理决策的“手杖”[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武汉大学 殷朝晖;让院校研究推进院校管理科学化[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中国农业大学 张红伟 李冬梅 钟占荣 戴晓曦;让规划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地图[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杨胜才;加强民族院校研究有利于民族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俊超;开展院校研究 推进我国现代大学管理科学化[N];中国教育报;2014年
6 周怀立 李文峰;《大学自我维持研究》出版[N];湖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高职院校“院校研究”:界说、困境与出路[D];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9年
2 张兴琳;美国院校研究探析[D];汕头大学;2006年
3 李涛;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实践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4 姜贞;美国“院校研究”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董晶;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院校研究探析[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闫敏姣;问题与对策:中国院校研究现实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7 夏立芹;院校研究的历史和发展探究[D];长江大学;2012年
8 毛玲;美国院校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白景辉;我国院校研究的现状及前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王冰;院校研究学术史考察[D];黑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2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2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