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5 23:40
本文关键词:“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摘要】:在人类经济与文化发展进入全球化的今天,工业文明在促进社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环境做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连空气都不能自由呼吸,人们的幸福从何谈起?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的提出,给陷入困境中的中国生态发展带来了曙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肩负起治理生态环境的重任,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愿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充当领头军的角色,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端正与否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在教育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够保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帮助这一重要群体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使他们更早地投身于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黑龙江省五所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基于调研的数据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概括,分析探讨我国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四大主要因素,阐述了教育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给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利用文献检索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国家、政府、高校教育者,还是社会、企业、个人,都需要他们的参与和努力。本文力求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且能够在有效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宣传、引导等功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8-9
- 英文摘要9-11
- 1 引言11-16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2
- 1.1.1 研究目的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16-22
- 2.1“美丽中国”16-17
- 2.1.1“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16-17
- 2.1.2“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17
- 2.2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17-19
- 2.2.1 生态文明17-18
- 2.2.2 生态文明教育18
- 2.2.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18-19
- 2.3“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19-22
- 2.3.1“美丽中国”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之美19-20
- 2.3.2“美丽中国”彰显中华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20
- 2.3.3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20-22
- 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22-34
- 3.1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22-28
- 3.1.1 调查基本情况22-23
- 3.1.2 调查结果及分析23-28
- 3.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现状28-29
- 3.2.1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浮于表面28
- 3.2.2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不足28-29
- 3.2.3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行为滞后29
- 3.3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29-31
- 3.3.1 教育理念陈旧29
- 3.3.2 教育形式单一29-30
- 3.3.3 教育内容贫乏30
- 3.3.4 专业的师资团队尚未组建30-31
- 3.4 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因素分析31-34
- 3.4.1 教育主体——局限于传统教育方式31
- 3.4.2 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不强31-32
- 3.4.3 教育环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制约32
- 3.4.4 教育载体——没有形成良好舆论导向32-34
- 4 “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索34-40
- 4.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自我教育34-35
- 4.1.1 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34
- 4.1.2 提升生态文明行为自觉性34-35
- 4.2 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环境35-37
- 4.2.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35
- 4.2.2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35-36
- 4.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36-37
- 4.2.4 注重家庭生态教育37
- 4.3 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体系37-40
- 4.3.1 转变生态文明教育理念37-38
- 4.3.2 改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38
- 4.3.3 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38-39
- 4.3.4 打造专业师资团队39-40
- 5 结论40-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付亚云;;浅析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才智;2013年06期
2 鄢本凤;宋锡辉;;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及其实施[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3 陈建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3期
4 陈坚;;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求与实现途径[J];城市问题;2008年09期
5 赵建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J];理论视野;2007年12期
6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4期
7 邓国天;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雅君;社会转型时期政府文化管理行为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96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09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