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述略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述略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北大歌谣运动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杭州民俗学研究 高校民俗学课程
【摘要】: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lore and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The Ballad Movement originated from the Peking University, at the end of 1920s to early 30s, entered the Zhongshan University folklore discipline system, the folklore teaching activities started in 30s is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period of.20 century university education folklore, folklore activities in Hangzhou and other places to folklore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research method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folklore, curriculum widely open to the southwest and folklore activities in 40s in Jiefang Distric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20 century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he folklore course continuity. Folklore sprou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ccumulation of key process in construction and start-up,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the subjec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分类号】:K890-4;G642.3
【正文快照】: 中国向有观风问俗的传统,关注民俗采录与民俗教化的言论与实践历代皆有,但作为学科的中国民俗学起源于20世纪初年,它的发端与成长与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档案文献及相关资料,试图勾勒民国时期大学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轨迹。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俗学学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2 尚光一;;我国民俗学教材的回顾与思考——以五部代表性民俗学教材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民俗学研究的新路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2期
4 钟琴;;试论日本环境民俗学研究带来的思考[J];大舞台;2010年12期
5 ;民俗学的拓展与回归(三篇)[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赵世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J];民俗研究;2011年02期
7 张翠霞;;常人方法学与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民俗学研究范畴和范式转换谈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翠霞;;民俗学“生活世界”研究策略——从研究范式转化及常人方法学的启示谈起[J];民俗研究;2011年03期
9 董晓萍;;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规划中理性求变[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高丙中;;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对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2 ;成长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的大家庭里[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党明德;;我与民俗学会[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鲁生;;文化现实与学术使命[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5 马知遥;;热爱从热爱民俗开始[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善民个人简历及加入山东省民俗学会以来的学术成就[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萍;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新兰 沙岩;芬兰民俗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翟江玲;民俗学发展重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曲彦斌;民俗学应为社会进步作贡献[N];光明日报;2002年
5 张晶;《中国艺术民俗学》略评[N];光明日报;2009年
6 张耀华;我省首家民俗学研究机构在都匀成立[N];贵州日报;2011年
7 李公明;都市中的当代生活与……民俗学故事[N];东方早报;2014年
8 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朱振华;民俗学研究关注整体性民俗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马子雷;“热”潮之下 “冷”藏其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山东大学;2007年
2 穆昭阳;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端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3 王建梅;高校民俗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新艳;近代日本都市民俗学的发展对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借鉴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盖新亮;常识——一个民俗学的范畴和研究向度[D];温州大学;2009年
6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娜布其;蒙古马鞍具的民俗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琚利芬;洋节在上海发展转型的民俗学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向奎;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91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39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