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微信群的人际传播研究——以北京某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01 00:55

  本文关键词: 微信群 人际传播 大学生群体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学生微信群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本文以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为主要调查内容,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北京某高校比较活跃的、超过100人的20个微信群的聊天记录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学生微信群的信息内容、传播方式以及关系构建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讨论如何改善大学生微信群的功能和服务,能够促使其成为促进高校网络中人际传播的良好媒介、传播正能量的有效平台。
[Abstract]:WeChat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and position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investigation content 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stratified sampling.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hat records of 20 WeChat groups with more than 100 people active in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Beijing, and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WeChat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and service of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group, which can make them become a good medium to promote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t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effective platform for spreading positive energy.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分类号】:G206;G645.5
【正文快照】: 一、微信群概述(一)微信的兴起与微信群的功能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免费应用程序,旨在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其便捷的操作和不断更新的应用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并带来了丰富的娱乐体验。2015年Curiosity China根据腾讯公布的业绩报告,(1)对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楚筠;彭琪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动机与传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学微信平台为例的实证分析[J];东南传播;2014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范宏振;大学生的人格倾向、自尊水平与其人际认知偏向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友林;“非典”与人际传播的嬗变[J];公关世界;2003年08期

2 覃宁;;浅析人际传播在网络中的影响[J];新世纪论丛;2006年01期

3 滕晋;;关于广告中人际传播作用的思考[J];现代视听;2007年08期

4 张进;黄俊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特点[J];新闻前哨;2007年09期

5 王怡红;;中国大陆人际传播研究与问题探讨(1978-2008)[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05期

6 殷晓蓉;忻剑飞;;当代美国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与趋势[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婷婷;赖翠琼;;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史晓燕;;论网络人际传播[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07期

9 熊萍;;网络人际传播中符号活力的回归与超越[J];求索;2010年05期

10 吴世文;;网络人际传播中手的功用及其影响[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雅洁;;人际传播中的语言误用[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2 曹国东;;话语圈:人际传播理论本土化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3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赵高辉;;圈子、想象与语境消解:微博人际传播探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5 张放;;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6 励雯;杨超;;从人际传播角度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一峰;;“虚拟现实”之人际传播:浪漫ICQ[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际关系学院 刘早;浅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特点[N];许昌日报;2011年

2 胡翼青;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3 王静 中国传媒大学;人际传播如何影响创造者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国传媒大学 徐敏;课堂教学应以人际传播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方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刘蒙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方人际传播研究述评(之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张建荣;景区形象塑造不可忽视人际传播[N];中国旅游报;2012年

8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王彦;社交媒介不能替代人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孙少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人际传播和传统大众传播研究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华中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江作苏;网络世界离不开 “情理型”传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涛;3G技术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陈凡;论我国网络社会的人际传播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柏建波;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传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玉艳;关于网络人际传播本质的悖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晓菲;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评析[D];武汉大学;2005年

6 孙琳;我国大陆地区人际传播研究评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王丽辉;3G手机与人际传播[D];辽宁大学;2011年

8 牛炜玲;乡村社会人际传播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纪楠;从新浪微博看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及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敏;新媒体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0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480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