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支撑国家技术创新需有整体架构
本文选题:高等教育 + 技术创新 ; 参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处于重要转型期。应对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能碎片化,而需要有整体思路。出于这个目的,本文选取美国等七个主要国家为分析对象,探讨它们在相应的发展历程中的针对性做法。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念的确立,研究型大学、工程师学校、创业型大学的崛起,高等学校体系的设计与建立,国家科技政策支持、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软件业繁荣等战略选择,产、学、官、研的紧密合作等,是各国走向成功的有效政策选择。因此,本文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应加强对体系的整体设计,以多样性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要针对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推进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教育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主动性;针对工业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需要把"产教融合"当作基本的育人、办学、治理模式来建立;提出要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对行业的创新驱动和技术先导作用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social economy is in an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In response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fragmented, but should have an overall idea. For this purpose, this paper selects seven major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and probes into their targeted approach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servic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is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engineers' school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he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policy choice for countries to succe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industry, such as strategic choice, industry, learning, official, research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system, adapt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diversity, and promote schools to run schools independ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n the light of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Education adapts to the ability and initiative of the society, aiming at the demand of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industrial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basic mode of educating people, running a school, and managing a pers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drive and technology leading role of the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14JZD046)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小义;潘申彪;;1980-2000年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炬;陈为旭;;美国科技管理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4期
2 李明传;曾英武;易晓波;;美国大学研究与工业研究的关系演化进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07期
3 汪江桦;冷伏海;王海燕;;美国科技规划管理特点及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7期
4 易八贤;王广平;姬海红;吴晓明;;美国孤儿药法案30年历程与我国新药创新制度体系完善[J];中国新药杂志;2014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真;政府采购对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飞越;战略R&D补贴效应与我国的政策完善[D];湖南大学;2008年
4 张亚峗;乔治·W·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府科技政策比较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5 祝永霞;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45-1999)[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邓捷;惠州市科技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孙孟新;美国科技领域法律政策框架概览[J];科技与法律;2004年04期
2 徐峰;;美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6期
3 苏英;赵兰香;吴灼亮;曲婉;;美国创新政策的演变及其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6期
4 王钟伟;二战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秀利;论企业技术创新及主要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8期
2 曹泽华;关于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3 隋伟峰,王艳玲;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生存发展[J];学术交流;2000年02期
4 杨忠泰;1999年全国企业技术创新运作研讨会述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朱枝富,张健,孙环保;加入世贸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J];东疆学刊;2000年02期
6 刘建一;企业技术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7 杨振侠;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步推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8 滕光耀;强化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9 ;推进技术创新重在培养创新人才[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10 ;从6方面推动技术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文;;技术创新的意义、内涵和环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聂忠良;;坚定不移地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陈坤木;;论制度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杜跃平;王开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王世章;冀红玲;;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成才;;构建生产力促进发展的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胡文效;;依靠技术创新 推动公司发展[A];2000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晶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探讨[A];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夏保华;;关于工程技术创新的若干思考[A];“工程科技论坛”暨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10 赵建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思路[A];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任华哲 郑鸣;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体系的重构[N];光明日报;2003年
3 景柱 曾广波 彭福扬;把生态追求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评论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5年
5 杜小娟;技术创新,,主导医药的明天[N];中国医药报;2000年
6 辛酉;让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助推[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张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万丹;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述评[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士;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N];学习时报;2006年
10 余鹏;攀冶机电分公司技术创新重实效[N];中国冶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怀伏;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陈仲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边云岗;企业技术创新错误系统分析与消错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唯一;农户技术创新采纳决策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靖;企业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其匹配状态的测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徐英吉;基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成良斌;文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柳飞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赖迪辉;技术创新网格的动因与治理以及熵的评价尺度[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申向阳;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文燕;技术创新的精神文化建构[D];湖南大学;2008年
2 单丽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支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3 李劲松;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政策桎梏及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荀琳;技术创新的人文向度[D];东华大学;2010年
5 姜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胜;消费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石巍;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张洪辉;基于公共创新平台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国锋;论合作技术创新的基础和障碍[D];东南大学;2005年
10 陈家宏;论依法促进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4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184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