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自为之抑或他驱之: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误区再解读——基于组织分析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12-16 09:51
【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如火如荼。人才引进国家化、项目化的反向功能使人才引进异化为大学发展的外在不确定性,更为形式合法性替代技术合法性提供了诱因,导致大学引才目标先于行动。政府项目化管控导致的人才崇拜及资源依赖,高校对人才效应的历史路径依赖和线性因果误读,出于增加组织合法性和生存几率而产生的模仿行为,造成大学人才引进"镂空式"、集中化与高端化。国家人才政策导向的合法性压力,人才资本化导致的场域效应,高校对一流大学人才特征认识的惯习使大学引才重外生变量轻内生变量与集群效应。应通过重塑与回归大学人才引进的学术本位,树立组织系统与行动者互构的引才、用才观念,建立以教育性价值为基础的支持型政校信任合作体制,实现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科学化。
[Abstract]:In the past ten years, our country university high-level talent introduction is in full swing. The reverse function of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project makes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dissimilate the external uncertainty of the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the inducement for the formal legitimacy to replace the technology legitimacy, which leads to the preemptive a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alent introduction goal. The talent worship and resource dependence caused by the government project management, the historical path dependence and linear causality misreading of the talent eff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itation behavior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organization legitimacy and survival probability. The introduction of university talents "hollowed-out", centralization and high-end. The legitimacy pressure of national talent policy orientation, the field effect caused by talent capitalization, and the habi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rate university talents make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exogenous variables than to endogenous variables and cluster effects. It is necessary to remodel and return to the academic standard of introducing university talents, set up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the actors, use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establish a supportive system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of political schools 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To realize the scientific introduction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华;;浅谈如何搞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孙绪敏;;高校高层次人才为何流失[J];中国人才;2007年05期

3 黄淑贞;;凝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对策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刘华;;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陈如辉;;浅谈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J];学理论;2010年11期

6 韩昱卓;;简论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7 刘薇;;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才智;2011年20期

8 喻春红;;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风险及预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6期

9 李季;;关系嵌入视角下的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研究[J];江苏高教;2013年01期

10 黄攀攀;刘松林;张小艳;林飞;;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玮;李燕萍;吴绍棠;;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对策[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旭;高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举行[N];福建日报;2007年

2 记者 辛瑞玲 实习生 魏达真;推进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N];汕头日报;2013年

3 记者 唐景莉;创新思路精心组织广揽海外高层次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记者 王萌;驻新高校高层次人才奔赴我市重点企业挂职[N];新乡日报;2009年

5 张文清 记者 王春;上交大 建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N];科技日报;2009年

6 张文清 记者 沈祖芸;上交大为海外高层次人才辟绿色通道[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记者 李艳;围绕建设西部强省充分发挥引进高层次人才作用[N];陕西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秀红 储召生;过早“分类”制约了拔尖人才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记者 路平;去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逾千人[N];广东科技报;2011年

10 记者 龙超凡;福建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三项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起清;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远丁;福建省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2 姚发明;中国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投资与运营思路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璞;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评价和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闫艺;西部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旭峰;普通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对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6 蔡佳楠;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年

7 王佳男;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8 张樱;大学竞争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宋小舟;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薪酬因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文健;欠发达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382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382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3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