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否可教——基于教育学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5 23:46
【摘要】:从心理学和基因学的视角考察,创业受基因决定,是不可教的。从创业学的视角考察,创业是一门学科,是可教的。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创业教育是有边界的,涉及可以直接教授的理论知识,不可以直接教授的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和创业行动能力,还有天生的创业人格特质、创业倾向和职业选择偏好等。创业教育包含了先天性与后天性、理论与实践、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这三对基本矛盾,培养自我发展的、智慧的和善的创业者和学习者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图文】:
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既然是教育,教育者就不仅负有教的责任,更有育的责任。创业教育者应该具备清醒的育人意识,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保持对创业教育根本方向、内容和意义的清醒认识。教育者要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师资培训、学习者选择、课程内容、评估指标和创业支持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培养负责任的创业者。责任教育理应成为所有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善的创业者也正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四、教育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图中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人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图1创业教育模型·69·创业是否可教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既然是教育,教育者就不仅负有教的责任,更有育的责任。创业教育者应该具备清醒的育人意识,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保持对创业教育根本方向、内容和意义的清醒认识。教育者要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师资培训、学习者选择、课程内容、评估指标和创业支持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培养负责任的创业者。责任教育理应成为所有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善的创业者也正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四、教育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图中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人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图1创业教育模型·69·创业是否可教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温州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G647.38
本文编号:2541687
【图文】:
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既然是教育,教育者就不仅负有教的责任,更有育的责任。创业教育者应该具备清醒的育人意识,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保持对创业教育根本方向、内容和意义的清醒认识。教育者要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师资培训、学习者选择、课程内容、评估指标和创业支持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培养负责任的创业者。责任教育理应成为所有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善的创业者也正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四、教育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图中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人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图1创业教育模型·69·创业是否可教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既然是教育,教育者就不仅负有教的责任,更有育的责任。创业教育者应该具备清醒的育人意识,要经常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保持对创业教育根本方向、内容和意义的清醒认识。教育者要思考如何把社会责任和价值观融入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师资培训、学习者选择、课程内容、评估指标和创业支持方式等各个方面,以培养负责任的创业者。责任教育理应成为所有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培育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善的创业者也正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四、教育学视角下的创业教育模型如图1所示,,创业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图中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人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图1创业教育模型·69·创业是否可教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逄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温州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G647.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教材既有“可读性”又有“可教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8年07期
2 单宇晓;;浅谈《政治常识》的可教性和对教师的新要求[J];江苏教育;1989年03期
3 石中英,余清臣;论良心及其可教性[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弥尔克;吴棠;;可教性与禀赋[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3年11期
5 马莉莎;;试论二语听力的可教性[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周加仙;罗璐娇;顾晨璐;;人类的可教性与教学脑——安东尼奥·巴特罗院士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6期
7 王柳生;张海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可教性研究综述[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8 巢洪政;;解决问题策略的内涵与可教性分析[J];江苏教育;2010年13期
9 孙华忠;政治新教材可教性探究[J];安徽教育;2003年18期
10 缪礼端;;高中二年级(上册)第三课前言及第一框的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元杰;数字教学:我们不能错过的改革浪潮[N];中国教育报;2007年
本文编号:2541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4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