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平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3:32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人的殿堂,深刻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厚度、文化素养与精神品质,其消极腐败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恶劣,迫切需要强化高校廉政制度执行,整治消极腐败。本研究以组织生态为视角,分析显性组织生态环境和隐性组织生态环境对廉政制度运行的影响,通过构建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平衡机制,为高校廉政制度运行提供有益环境。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以此确定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平衡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主要对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分析进行理论论证。首先对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如制度、廉政制度、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生态、高校组织生态、组织生态平衡机制等内涵进行了必要的阐释,然后对高校廉政制度的组织生态分析之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分析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环境,对显性和隐性组织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认知观念、管理风格、组织文化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决定廉政制度运行效果的三种组织生态状态:失衡状态、“过渡状态”、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理论假设:“假设高校组织生态处于平衡状态,则信息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廉政制度在高校中能够顺利实施。”第四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廉政制度的建设和运行现状,发现我国高校廉政建设在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均有提高,但在组织结构、监督体系、问责力度、组织文化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阻碍了廉政制度执行效果。说明高校组织与廉政制度之间互融共生的平衡状态还未形成,正处于“过渡状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问题改善难度模型,为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平衡机制构建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主要从廉政制度维度、显性组织生态环境维度、隐性组织生态环境维度提出了高校廉政制度运行的组织生态平衡机制,如制度预设机制、配套机制、沟通合作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协同进化机制、组织再造机制。
【图文】:

职能制,职能部门,负责人,党委办公室


类型 特征 优点 缺点直线制 从上到下垂直领导结构简单,命令比较统一,责任分明负责人须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并能亲自处理各项事务直线—职能制设置了职能机构既保证了组织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充分发挥各管理机构的功能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性较差,,办事效率低矩阵制 围绕某项任务成立专门机构灵活、目的明确、任务清楚,加强了沟通配合,能克服脱节现象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需要足够的激励手段2.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我国高校是典型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设立校党委书记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各学院书记院长、副书记、副院长、各班级,各部门有各部门的职责;同时,为配合、监督、保证高校的各项活动设立党群部门、行政部门、教辅单位、附属单位、科研机构、挂靠单位、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学生会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如图 3-1 所示。

结构图,福利待遇,高校,成员


第三章 基于廉政制度运行的高校组织生态环境分析我国高校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晋升机制和福利待遇等。但由于高校成员的渠道相对固定,且受高校体制和内设机构数量的限制,领导职务通常数量有相对稳定,导致领导干部的晋升机会相当有限。因此福利待遇成为高校激励成员的主要方式。我国高校成员的福利待遇结构如图 3-2 所示,主要由四部成,即基本工资、职务津贴、绩效工资和社会保障福利,具体包括职务工研津贴、导师津贴、绩效考核奖金、年终奖、特殊贡献奖、养老保险、失业、带薪休假等。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兴坤;吴向向;;高校领导干部腐败现状及其治理策略[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 黄燕;杨连招;;新形势下高校腐败问题分析与防范对策[J];学术论坛;2014年09期

3 郑康;;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机制建设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4年02期

4 乔磊;李天一;陈琳煌;;香港高校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09期

5 彭秀兰;;合并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途径[J];教育探索;2010年06期

6 刘怀俊;;风险管理理论与高校腐败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04期

7 吴学士;彭虹;;建构高校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7期



本文编号:2665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65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