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0:03
【摘要】: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基础上,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向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娱乐的媒体形态,如:QQ、微信、微博、车载移动电视等。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一种媒介环境,生活在这个环境下,我们与其密切相关,不可分离,新媒体正在以人们不可想象之势融入到人类的方方面面,人类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万物皆媒的新时代。新媒体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观念模式等,是大学生获取、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新媒体也由此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然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之时,其产生的危害也不容忽视。由于新媒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诱惑性且便于参与,加上大学生的抵制力和约束能力较差、新媒体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致使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道德失范现象增多,同时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较以往相比也有了新的类型和新的特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一项十分重大的研究课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的希望、国家的栋梁、民族的未来,同时大学生也是“触媒”的重要群体,其道德水平高低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工作传播手段与创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其对教育发展影响十分重大,各类教育信息化体系要因时而变,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成为了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调查分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着重从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所表现出的道德失范现象的形式、特点,并就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据此提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策略。本研究主要是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模式与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新媒体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等几个方面来探析如何更好地加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力求在探索新媒体视域下如何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有所创新,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
【图文】:

新媒体,大学生,虚拟世界


图 3.1 您认为大学生对新媒体虚拟世界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对不良信息缺乏足够的甄别力环境下大学生每天都处在一种信息的接收与传递的状态,极向上、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但是还存在一些虚秽色情信息,这些信息极具诱惑性且外表十分华丽,它们着大学生的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新媒体环境时总是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鱼龙混杂的新媒不自觉的浏览着各种信息,及时关注和掌握各种最新消息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是面对每天涌来的海量信有一个基本的甄辨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新媒体的一项技能。根据“您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信息判题的调查数据显示,61%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较低,24%较高,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很高,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

新媒体,大学生


环境下大学生每天都处在一种信息的接收与传递的状态,极向上、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但是还存在一些虚秽色情信息,这些信息极具诱惑性且外表十分华丽,它们着大学生的思想,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新媒体环境时总是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鱼龙混杂的新媒不自觉的浏览着各种信息,及时关注和掌握各种最新消息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是面对每天涌来的海量信有一个基本的甄辨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新媒体的一项技能。根据“您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信息判题的调查数据显示,61%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较低,,24较高,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很高,6%的被调查对象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甄别与判断能力是让人非常高信息甄别与判断能力应该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海清;郭金玲;;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路径及教育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7年08期

2 李帅;;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传承;2016年12期

3 朱琳;;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类型、成因与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2期

4 蔺锐;;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策略分析[J];高教学刊;2016年08期

5 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03期

6 潘W

本文编号:2686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86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4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