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05:15
【摘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是高等院校相关组织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进行吸收、转化、运用、创造和传播的过程,这一过程源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同时反作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校园文化、教风、学风和高校科研活动的进一步提高。2012年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做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和2010年正式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了科技创新的地位以及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的新方向。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创新协同环境、创新知识管理等方面离文件要求还有差距。为此,本论文提出以知识管理为切入点,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体系的研究框架。笔者以系统分析的方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耦合的静态层次结构;对传统的知识链和SECI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态知识演化模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分析方法,分析影响系统耦合的因素和演化轨迹;在建立知识管理阻力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法,建立系统的效率--耦合度评价模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实例进行测算和结果评价,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由八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论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知识管理及耦合理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括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从知识管理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系、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耦合发展历程中知识管理的应用历史、知识管理基础上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耦合的机理三个方面来探索二者的关联关系;第三章在界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特征和耦合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尝试从系统要素角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进行分析,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静态模型框架;第四章研究知识在知识获取与沟通、知识处理与发现、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使用与创新四个环节上的知识流动规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组织知识、团队知识以及个体知识之间的转化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耦合的关系;第五章归纳影响系统耦合演化的因素,运用因果分析方法绘制系统耦合演化的因果关系图,并总结了其演化机制;第六章运用问卷调研的方法,确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中四个子系统的知识管理动力和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基于效率—耦合度评价的新型DEA评价模型;第七章根据案例分析,分别针对落入(高效率,低耦合)、(高效率,中耦合)、(中效率、中耦合)区间的评价单元提出对策和建议;第八章就全文的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展望做了全面总结。本论文的创新点有四点:一是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静态耦合系统的层次分析结构框架,并建立动态知识演化模型来分析系统的耦合现象;二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演化机制;三是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效率—耦合度双维度评价模型;四是针对案例分析基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构建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文】:
社会服务子系统还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引发耦合知识增量,增加系统知识存量。(3)因果关系图构建和反馈回路分析综上所述,根据以上关系图中所揭示各子系统影响因素和对各子系统演化发展引发其他子系统的变化分析,笔者从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其内部知识流动的角度出发,运用 Vensim 软件初步生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耦合演化模型的因果关系图如图 5-5 所示。
可以进行清晰的分类。用于进行分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如图6-2 所示。图 6-2 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对如图 6-2 所示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进行板块划分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以哪个坐标值作为分水岭能够较好地进行板块划分。在第一章的文献综述中,笔者提到了有将耦合度为划分高、中、低三个级别或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时期、磨合时期和高水平耦合四个级别,也有以0.1 为步长,将耦合度划分为 10 个等级的,结合对于每个级别的状态描述,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对于耦合度在 0.4 以下的对象,普遍存在失调现象,对于耦合度高于 0.8 的对象,,才可以进入良好协调状态。对于相对效率评价,多数研究者认为无效和中等有效的分界线在 0.3 至 0.4 之间,而中等有效与非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F124.3
本文编号:2690997
【图文】:
社会服务子系统还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引发耦合知识增量,增加系统知识存量。(3)因果关系图构建和反馈回路分析综上所述,根据以上关系图中所揭示各子系统影响因素和对各子系统演化发展引发其他子系统的变化分析,笔者从大学生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其内部知识流动的角度出发,运用 Vensim 软件初步生成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耦合演化模型的因果关系图如图 5-5 所示。
可以进行清晰的分类。用于进行分析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如图6-2 所示。图 6-2 大学生科技创新系统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对如图 6-2 所示的效率—耦合度双维度矩阵图进行板块划分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以哪个坐标值作为分水岭能够较好地进行板块划分。在第一章的文献综述中,笔者提到了有将耦合度为划分高、中、低三个级别或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时期、磨合时期和高水平耦合四个级别,也有以0.1 为步长,将耦合度划分为 10 个等级的,结合对于每个级别的状态描述,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认为,对于耦合度在 0.4 以下的对象,普遍存在失调现象,对于耦合度高于 0.8 的对象,,才可以进入良好协调状态。对于相对效率评价,多数研究者认为无效和中等有效的分界线在 0.3 至 0.4 之间,而中等有效与非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敏;陈大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01期
2 卢振雷;江宁;王磊明;潘潇;;高校“第二课堂”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年06期
3 李承宏;罗培元;吴玉洁;;基于耦合模型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运行系统的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10期
4 邱洪斌;高文祥;姜重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10期
5 余魅;程红霞;杨月寒;刘伟;;构建“普适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年09期
6 吴隆增;刘军;梁淑美;吴维库;;辱虐管理与团队绩效:团队沟通与集体效能的中介效应[J];管理评论;2013年08期
7 宗晓华;洪银兴;;创新范式转型与中国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的深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8 陈雄辉;谭春华;;基于区域科技创新联盟的创新资源耦合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13期
9 谢红梅;耿葵花;;机械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模式和评价探讨[J];科技资讯;2013年19期
10 王建华;;知识规划与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2690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69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