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林类高校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农林业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前沿方向,对农林类高校科研合作进行研究,可以为宏观层面的科研管理以及微观层面的课题选择和合作科研选题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从专利合作角度,通过专利计量和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国内41所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整体网络的动态演化,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法找到重要高校,发现重要研发团队及其核心成员并识别其研究主题。研究发现:在所选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中,连通性虽逐渐加强但并不完全连通,网络密度持续走低,组织之间相互交流较少,合作结构较为单一化,知识和资源传递的渠道受阻,成员很难从网络中获取资源,但小世界现象逐渐呈现,节点沟通顺畅性和信息有效性提高,便于获取新知识,激发节点的创造力。网络呈现科研合作的马太效应。省份内部合作为主,知识本地化严重,而且优先选择北京、江苏等处于控制知识和资源传输关键路径的地区进行合作。合作地域呈现出就近原则的趋势,高校倾向和企业优先建立合作关系,但彼此之间的合作分布不规律;经测度选择出的三所高校合作申请比例偏低,发现他们研究的技术热点各具特色,但存在交叉研究领域,主要的科研团队均在4个左右,团队核心成员科研成果颇丰,多是本领域研究专家,团队研究主题明确,特色专业突出。最后,结合当前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的现状以及特性,提出有效的科研合作模式和政策指导,提升国内农林类高校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农林类高校科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 专利合作网络 演化 社会网络 专利计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7-8
 - 1.1.1. 研究背景7
 - 1.1.2. 研究意义7-8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8-9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9-10
 - 1.4. 论文章节安排10-11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2.1. 专利合作网络11-13
 - 2.1.1. 专利的基本概况11
 - 2.1.2. 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现状11-12
 - 2.1.3. 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研究12-13
 - 2.2. 节点重要性的研究13-14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14-16
 - 3. 数据的整合及工具介绍16-19
 - 3.1. 数据的整合16-18
 - 3.1.1. 研究样本16
 - 3.1.2. 数据来源16
 - 3.1.3. 数据处理16-18
 - 3.2. 工具介绍18-19
 - 4. 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整体网络演化19-32
 - 4.1. 专利合作率变化规律19-20
 - 4.2. 整体网络时间演化分析20-24
 - 4.2.1. 构建网络20
 - 4.2.2. 结构特征演化20-21
 - 4.2.3. 小世界网络效应21-22
 - 4.2.4. 新增节点及退出节点的变化分析22-24
 - 4.3. 整体网络空间演化分析24-30
 - 4.3.1. 构建网络24
 - 4.3.2. 节点中心性演化24-28
 - 4.3.3. 合作区域分布模式28-30
 - 4.4. 合作子网结构特征演化分析30-31
 - 4.5. 本章小结31-32
 - 5. 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个体网络分析32-56
 - 5.1. 节点重要性识别32-36
 - 5.1.1. 评价指标的确定34
 - 5.1.2. 确定指标熵权34
 - 5.1.3. 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34-36
 - 5.2. 重要节点专利分析36-42
 - 5.2.1. 合作申请分析36-38
 - 5.2.2. 合作专利申请技术热点分析38-42
 - 5.3. 重要节点的合作网络42-55
 - 5.3.1. 科研团队发现43-44
 - 5.3.2. 团队核心成员寻找44-51
 - 5.3.3. 研究主题识别51-55
 - 5.4. 本章小结55-56
 - 6. 结论和展望56-62
 - 6.1. 研究结论56-58
 - 6.1.1. 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申请状况56-57
 - 6.1.2. 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倾向57
 - 6.1.3. 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重要高校的特性57-58
 - 6.2. 优化对策及建议58-60
 - 6.3. 创新之处60
 - 6.4. 不足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个人简介66-67
 - 导师简介67-68
 - 获得成果目录68-69
 - 致谢69-70
 - 附录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超;高教版农林类教材简介[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4期
2 洪昀;;面向基层农林类本科生的素质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3期
3 李合生;试论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类本科人才的生物学素质培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左家哺;关于我国高职高专农林类专业设置问题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1期
5 ;农林类[J];成才与就业;2004年Z1期
6 ;上海市农林类人才预测报告[J];上海高教研究;1983年02期
7 廖中武;郭明;;时代的要求和农林类研究生的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2期
8 吕磊;黄杨;白晗;;农林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9 王坤;郭洪生;;高校竞争背景下农林类院校发展策略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年02期
10 ;农林类:芬芳美丽茉莉花[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2008年Z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伟;浙江农林类毕业生成稀缺资源[N];农民日报;2010年
2 记者 罗霞;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双选会举行[N];云南日报;2009年
3 记者 马效军;我省农林类毕业生就业难[N];甘肃日报;2004年
4 ;高教版农林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陈胜伟;农林类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农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6 陈胜伟;农林类毕业生走向基层天地宽[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陈胜伟;“农”字号大学生吃香了[N];浙江日报;2011年
8 记者 孙海华;农林类用人单位偏爱实用型人才[N];西安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李静;2.2万人问计升学之路[N];南宁日报;2010年
10 记者马效军;基层渠道不畅企业敞开大门[N];甘肃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宏宇;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臧良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农林类上市企业技术效率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
3 洪赫;农林类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储昭金;农林类院校MBA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国内农林类高校专利合作网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74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