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8 17:16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在当前新形势之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民族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必然。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以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份文件为代表,均对高等院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特别强调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然而当前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薄弱,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与学习水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不充分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基于对当前形势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将文本分析与访谈相结合,对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187门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途径与策略,从而为提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水平提供借鉴。研究共分三个部分:首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的关系进行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启迪智慧、教化民族的重要作用。以儒、释、道三大文化为代表的流派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源头活水,文字、艺术、宗教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考、思维方式、道德伦理。研究认为,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其深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是发挥高校功能的必然选择。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来看,高校具备相应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有坚实的学科保障;而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较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得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天然吸引力。其次,通过实证调查对各高校本科阶段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具体实施和评价标准等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调查发现,主要问题体现在:课程目标表述不完整、内容缺乏合理规划;课程内容缺乏经典性、时代性和系统性;课程实施中开课数量不足、师资贫乏、方法僵化;课程评价中评价与目标脱节、模式单一。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教师的能力层次和教学水平有限,文化积淀较薄弱;学生思想受到多元价值观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优化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应是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为主,辅之以多元类型选修课的完整体系。研究认为:在课程目标方面,应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为依据,建构有层次的结构性目的系统。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实施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在课程实施方面,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都应是由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专业教师和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或非教师群体共同组成;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将目标取向、过程取向和发展取向三者有机结合。研究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应然取向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以资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122-4;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连旗;包朗;;新疆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堂教学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年22期

2 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年11期

3 孔宪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兼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5年01期

4 陆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与路径建构[J];江苏高教;2015年01期

5 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7期

6 卢少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八所高校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7 程艳敏;;浅谈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探索;2014年06期

8 王学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30年[J];中州学刊;2014年04期

9 高霞;黄春雷;邱s

本文编号:2785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785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