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0 21:23
   职业倦怠问题作为21世纪最大的职业危害,犹如一场突袭的“病毒”已成为教师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虽然涉及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颇多,但遗憾的是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方面的研究颇少,更缺乏实际可以借鉴的理论与成果,而这恰恰是需要补充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建立和运用理论,在于通过简要的关系表述,理清现象及其发生的脉络与缘由。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实际上既是建立理论的过程,也是检验、修正理论的过程。这不仅拓宽了管理学向纵深发展,而且也凸显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重要性,延伸了心理学的触角,更是实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文献研究以及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模型,形成了三种路径方式,提出了30条研究假设;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利用扎根理论,通过抽样式取样、数据编码等步骤研发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测量评价量表,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教师倦怠干预量表的信效度;利用486名高校教师样本,运用结构方程、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个体导向型和组织导向型的倦怠干预实验研究,并运用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了教师倦怠等级界定;最后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当前国家教师教育政策进行了政策评估。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人口统计学特征在职业倦怠干预的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学历对工作压力、组织承诺中介变量和心理资本调节变量的影响水平不显著。年龄、教龄对工作调控、心理资本、职业倦怠和组织承诺的影响是显著的,职称对于决策参与、心理资本、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2.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在教师效能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工作调控与职业倦怠、决策参与与职业倦怠中均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在教师效能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工作调控与职业倦怠、决策参与与职业倦怠中起到了部分调节作用。 3.通过对对照组与实验组教师的前测、后测以及追踪再测,个体导向型和组织导向型两实验组教师的倦怠等级均明显较低。就干预效果来看,组织干预的效果优于个体干预,这一点可从再测的结果中得到体现,这预示着组织干预方式具有更长的持续性和渗透力。此外,利用Hopfield神经网络智能评价教师职业倦怠等级效果理想。 4.借助政策工具X维度和人力资源管理Y维度,发现国家教育政策文本在X维度中,环境型政策工具明显“过溢”,供给型政策工具处于“弱势”,而需求型政策工具则“缺位”;在Y维度中,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规划、选拔与招聘、绩效与考核、培训与开发、薪酬与保障等环节政策分布比较均衡,这为今后干预调控教师倦怠提供了平台。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构建了“干预措施→中介变量(调节变量)→职业倦怠”的干预模型;(2)开发了适合中国情境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调控量表”,并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的理论;(3)验证了工作压力、组织承诺作为干预措施与职业倦怠的中介效用,心理资本作为干预措施与职业倦怠的调节效用;(4)利用实验的方式验证了职业倦怠干预的效果以及运用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了职业倦怠等级智能评价;(5)利用政策工具的视角审视了国家教育政策。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样本代表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家庭、文化、地域等干预调控的其他因素有待加入,纵向追踪研究有待强化。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645.1
【部分图文】:

分布图,政策工具,教育政策,分布图


7.2 结果分析7.2.1 对教育政策 X 维度分析根据基本政策工具X维度,教育政策中基本政策工具分布结果如图7-3所示。总体而言,教育政策兼顾了供给面、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的运用,但从政策工具利用频数上来看,各政策影响力却存在较大差异,环境面政策工具占总体的85.81%,供给面政策工具为 11.61%,需求面政策工具为 2.58%,通过这几个简单数字实际上已清晰反映出政府在政策工具上的偏好,那就是习惯于对环境面政策工具的依赖,尤其彰显策略性工具的主体地位;而对供给面、需求面政策工具利用率上缺乏关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华;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管理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董磷茜;大学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转换机理的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3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823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