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9 03:46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当代世界进入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借助经济科技力量向后发国家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力度不断加强,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交融。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在我国影响颇大的一种社会思潮,利用某些历史节点和具体事件做文章,采用“揭秘”、“还原历史真相”等话语来颠覆历史、企图重塑话语评价体系。该思潮在政治领域适应西方反共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竭力贬损革命,诋毁我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党和国家领袖、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领域恣意抹杀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矮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其传播和蔓延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冲击着人们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甚至政治认同,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更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裹挟、盲听盲信,这导致了他们的历史观念被扰乱、文化自信被消解、政治信仰被动摇等,极大地侵蚀和冲击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因此本文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和提升为研究主题,立足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要素和心理过程,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大...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概念及其实质
        1.3.2 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价值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内在结构和形成过程
    2.1 国家认同的结构层次
        2.1.1 历史认同是起点
        2.1.2 文化认同是根基
        2.1.3 政治认同是核心
    2.2 国家认同形成的要素
        2.2.1 民族象征性符号是前提要素
        2.2.2 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是关键要素
        2.2.3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是核心要素
    2.3 国家认同形成的心理过程
        2.3.1 情感上的归属性认同
        2.3.2 认知上的赞同性认同
        2.3.3 信仰上的价值观认同
        2.3.4 行为上的参与式认同
第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削弱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3.1 在传播内容上,立体颠覆国家认同的内容
        3.1.1 恶搞祖先人物,削弱文化认同之根
        3.1.2 解构历史事件,抽取历史认同之基
        3.1.3 虚化党史历程,颠覆政治认同之本
    3.2 在传播路径上,多路多线向大学生渗透
        3.2.1 教师课堂上的“另类”式解析
        3.2.2 网络媒体的“猎奇”式戏说
        3.2.3 学术研究中“细节”式探究
    3.3 在传播策略上,淡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3.3.1 翻案的“新奇性”扰乱历史意识
        3.3.2 话语的“蛊惑性”淡漠爱国情怀
        3.3.3 营造的“被骗感”激发反对情绪
        3.3.4 隐蔽的“批判性”颠覆政治信仰
第四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4.1.1 调查目的及问卷设计
        4.1.2 调查问卷的分发与回收
    4.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与分析
        4.2.1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方式的调查分析
        4.2.2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下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
    5.1 凸显国家认同教育的立体内容
        5.1.1 加强历史文化教育,强化文化纽结
        5.1.2 强化身份意识教育,坚守政治导向
        5.1.3 重视主流价值观教育,提升价值共识
    5.2 优化国家认同教育的渠道和载体
        5.2.1 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认同教育
        5.2.2 开展主题式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5.2.3 科学打造学校互联网教育平台
    5.3 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5.3.1 “因势”与“造势”引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5.3.2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式的教育模式
        5.3.3 “网上”虚拟阵地的交互教育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 问卷调查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历史叙事与国家认同建构[J]. 吴玉军,顾豪迈.  中国德育. 2017(13)
[2]国家认同建构:基础要素与历史逻辑[J]. 暨爱民,彭永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1)
[3]论民族国家视域下认同问题及核心价值观构建[J]. 王凤祥.  贵州民族研究. 2015(08)
[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 许恒兵.  思想理论教育. 2013(01)
[5]全球场域中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J]. 刘莉.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6]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J]. 肖滨.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7]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 徐则平.  思想战线. 2008(03)
[8]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 贺金瑞,燕继荣.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9]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 舒开智.  天府新论. 2008(02)
[10]“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J]. 余潇枫.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01)

博士论文
[1]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 韩晓峰.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新疆南疆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常宝宁.西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06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06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