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协同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5 08:21
一流的高校需要一流的人才以及一流的知识管理能力,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组织资本的增长,“如何以知识协同方式实现教师个体人力资本向高校组织资本的转化”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对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知识协同以及管理机制等文献进行全面评述的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对影响教师人力资本向高校组织资本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协同客体”知识转化方式、“协同主体”教师协同效率、“协同环境”知识协同团队机制设计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探讨。首先,在协同客体层面,鉴于教师隐性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必须通过有效的转化方式,才能为大家所共享,本研究将知识转化原理应用于知识密集的高校,演绎了以知识协同方式促成教师个体人力资本提升,使得知识在个体间、团队间、组织内扩散,实现教师人力资本转化为高校组织资本的具体过程。其次,就协同主体层面,教师的知识协同能力与协同意愿决定着教师人力资本转化为高校组织资本的效率高低,本研究揭示了教师之间博弈行为以及团队合作中社会惰性,均对协同效率产生影响。第三,在协同环境建设上,提出需要构建知识协同团队以便于知识协同活动的开展,并通过管理机制的构建来提升人力资本转化为...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1?The?technology?road?map?of?paper?research??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而得
图1.2论文研究框架??Fig.1.2?The?research?framework?of?the?paper??资料米源;作者自行设计而得
享情感、经验等隐性知识,最终实现创新;②“对话场”是支持隐性知识转化为共享知??识的平台;③“系统场”是大家交流的场所;④“实践场”是支持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平台,如图2.1所示。SECI模型为知识转化过程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活动嵌入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知识协同??主体间不仅可以实现知识资源之间的互动,而还进行了价值观、认知结构等的互动与改??进,这又进一步促进知识协同的展开[1()6]。????隐????s:?*土她I?S?卜夕卜规??识??Wi创场^?对话场???(?[?(^\\?、适性知识??隐性知识? ̄??实践场?系统场????显????I:内在化?2?|?C:组合化??识??图2.1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Fig.2.1?The?SECI?model?of?knowledge?transformation??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而得。??2.2.2.2组织知识的形成模型??日木学者野中郁次郎等人研究了个体和群体怎样在组织中创造知识,他认为,知识??创造有两个维度,即木休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1()71。从木体论维度看,知识只能是由个??人创造,没有个人参与,一个组织是无法创造知识的,组织可以支持有创造件的个人或??-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与领导风格关系研究[J]. 郑文力,黄娟. 中外企业家. 2015(16)
[2]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 郑文力. 教育评论. 2015(01)
[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张宝生,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1)
[4]科研组织智力资本转化研究[J]. 张小红. 中国科技论坛. 2014(08)
[5]高校教师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陈搏. 高教探索. 2014(03)
[6]社会资本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J]. 葛林波. 中国青年研究. 2014(05)
[7]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动态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 毕德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8]基于协同观构建R&D联盟知识协同系统及系统动态效应研究[J]. 董媛媛,刘那,王丽丽. 工业技术经济. 2014(04)
[9]通过实践社团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J]. 卫桥,陆惠文. 科技管理研究. 2014(07)
[10]社会网络真的对团队创造力有利吗——基于团队知识共享的视角[J]. 王艳子,罗瑾琏,常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4(02)
博士论文
[1]教育公共治理及其机制研究[D]. 宋官东.东北大学 2012
[2]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邱丰.东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知识协同背景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D]. 孙若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19317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Fig.1.1?The?technology?road?map?of?paper?research??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而得
图1.2论文研究框架??Fig.1.2?The?research?framework?of?the?paper??资料米源;作者自行设计而得
享情感、经验等隐性知识,最终实现创新;②“对话场”是支持隐性知识转化为共享知??识的平台;③“系统场”是大家交流的场所;④“实践场”是支持显性知识又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平台,如图2.1所示。SECI模型为知识转化过程梳理出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活动嵌入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知识协同??主体间不仅可以实现知识资源之间的互动,而还进行了价值观、认知结构等的互动与改??进,这又进一步促进知识协同的展开[1()6]。????隐????s:?*土她I?S?卜夕卜规??识??Wi创场^?对话场???(?[?(^\\?、适性知识??隐性知识? ̄??实践场?系统场????显????I:内在化?2?|?C:组合化??识??图2.1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Fig.2.1?The?SECI?model?of?knowledge?transformation??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而得。??2.2.2.2组织知识的形成模型??日木学者野中郁次郎等人研究了个体和群体怎样在组织中创造知识,他认为,知识??创造有两个维度,即木休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1()71。从木体论维度看,知识只能是由个??人创造,没有个人参与,一个组织是无法创造知识的,组织可以支持有创造件的个人或??-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与领导风格关系研究[J]. 郑文力,黄娟. 中外企业家. 2015(16)
[2]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析[J]. 郑文力. 教育评论. 2015(01)
[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科研团队知识整合机理研究[J]. 张宝生,张庆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21)
[4]科研组织智力资本转化研究[J]. 张小红. 中国科技论坛. 2014(08)
[5]高校教师学术共同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 陈搏. 高教探索. 2014(03)
[6]社会资本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J]. 葛林波. 中国青年研究. 2014(05)
[7]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动态能力形成机理研究[J]. 毕德春.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8]基于协同观构建R&D联盟知识协同系统及系统动态效应研究[J]. 董媛媛,刘那,王丽丽. 工业技术经济. 2014(04)
[9]通过实践社团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向组织资本的转化[J]. 卫桥,陆惠文. 科技管理研究. 2014(07)
[10]社会网络真的对团队创造力有利吗——基于团队知识共享的视角[J]. 王艳子,罗瑾琏,常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4(02)
博士论文
[1]教育公共治理及其机制研究[D]. 宋官东.东北大学 2012
[2]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 邱丰.东北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知识协同背景下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模型构建与仿真[D]. 孙若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19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01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