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
本文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决定了个人能否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参与的程度。女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她们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们接受的教育,使她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她们渴望能够在社会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上形色各异的诱惑,部分网络、媒体等的错误内容传播,以及传统的事业、婚姻等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她们,使部分女大学生在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上出现了偏颇,健康观逐渐歪曲和偏离。能否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引导,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不仅关系到女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会影响到中国女性未来的走向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本文首先对女大学生健康观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如相应的定义、功能、基本要素和各要素之间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健康学、女性心理学等作为展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为理论建设对策的提出奠定基础。之后,针对部分高校女大学生的健康观以及健康观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女大学生健康观现状进行阐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针对女大学生思想道德、身心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 健康观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目的13
- 1.1.3 研究意义13
- 1.2 研究现状13-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6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6-17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17-18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7-18
- 1.3.2 研究的方法18
- 1.4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18-20
- 1.4.1 研究的难点18-19
- 1.4.2 创新之处19-20
- 第2章 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理论概述20-29
- 2.1 女大学生健康观的界定20-23
- 2.1.1 健康与健康素养的概念20-21
- 2.1.2 健康教育21
- 2.1.3 女大学生健康观及其要素21-22
- 2.1.4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2-23
- 2.2 相关基础理论23-26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23-24
- 2.2.2 女性心理学理论24-25
- 2.2.3 健康管理学理论25
- 2.2.4 社会适应理论25-26
- 2.3 健康观研究对于女大学生的重要性26-27
- 2.3.1 有利于女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26
- 2.3.2 有利于女大学生未来家庭稳定及事业的发展26-27
- 2.3.3 有利于提升女性人力资源的素质及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27
- 2.4 本章小结27-29
- 第3章 女大学生健康观现状及存在问题29-41
- 3.1 调研问卷分析29-30
- 3.1.1 调查基本状况29
- 3.1.2 调查基本分析29-30
- 3.2 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30-33
- 3.2.1 重视现实利益轻视理想信仰30-31
- 3.2.2 重视他人评价轻视自身修养31-32
- 3.2.3 重视个人主义轻视集体荣誉32-33
- 3.2.4 重视外在仪表轻视内在美德33
- 3.3 女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33-36
- 3.3.1 嫉妒、攀比、过渡焦虑等不良心理频发34
- 3.3.2“自我认可度高,容纳他人程度低”等双重性格34-35
- 3.3.3 恋爱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且易做出偏激行为35-36
- 3.3.4 易产生自卑抑郁的消极情绪36
- 3.4 女大学生身体方面存在的问题36-38
- 3.4.1 同年龄段女性慢性病比例高于男性36-37
- 3.4.2 生殖健康状况不及男大学生37
- 3.4.3 易感到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37-38
- 3.5 女大学生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38-40
- 3.5.1 思想观念的不适38
- 3.5.2 人际交往的困惑38-39
- 3.5.3 知识储备的不足39
- 3.5.4 社会竞争的惧怕39-40
- 3.6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女大学生健康观问题分析41-50
- 4.1 女大学生道德方面问题分析41-44
- 4.1.1“三观”未完全确立41
- 4.1.2 家庭教育不完善41-42
- 4.1.3 高等教育缺乏针对性42-43
- 4.1.4 不正之风的错误示范43-44
- 4.2 女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分析44-46
- 4.2.1 传统的社会性别印象对女性的影响44
- 4.2.2 中国式家庭教育对女生的负面影响44-45
- 4.2.3 女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45-46
- 4.3 女大学生身体方面问题分析46-47
- 4.3.1 女性特有生理因素46
- 4.3.2 普遍缺乏体育锻炼46-47
- 4.4 女大学生社会适应方面问题分析47-49
- 4.4.1 忽略自主教育的重要性47
- 4.4.2 独生子女家庭娇生惯养47-48
- 4.4.3 高校性别教育严重缺乏48-49
- 4.4.4 社会性别角色刻板影响49
- 4.5 本章小结49-50
- 第5章 加强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的途径50-67
- 5.1 加强女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50-54
- 5.1.1 加强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50-51
- 5.1.2 争做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性51
- 5.1.3 在实践中提升女生的道德素质51-52
- 5.1.4 树立女性典型激发自我成长成才52-54
- 5.2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4-58
- 5.2.1 开设《女性学》课程增强性别意识54-55
- 5.2.2 理论实践结合助力形成稳定心理状态55-56
- 5.2.3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发挥家庭教育作用56-57
- 5.2.4 利用信息平台解决女大学生情感困惑57-58
- 5.3 女大学生身体健康教育途径58-61
- 5.3.1 关注女大学生健康问题并制定合理的医疗制度保障58
- 5.3.2 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做好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58-59
- 5.3.3 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结构特征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59-60
- 5.3.4 加强健康观教育并努力提升女大学生的健康素养60-61
- 5.4 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培养途径61-64
- 5.4.1 开展适合女性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61-62
- 5.4.2 将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提高受挫能力62-63
- 5.4.3 建立“双性化”教育模式塑造女性理想人格63-64
- 5.4.4 将性别平等纳入健康政策及社会公共政策64
- 5.5 发挥合力提升女大学生健康观64-66
- 5.5.1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的内驱力作用64-65
- 5.5.2 充分发挥身心的平衡力作用65-66
- 5.5.3 充分发挥社会适应性的稳定性作用66
- 5.6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2
- 附录72-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亚平,王莉;闲暇运动对大学生健康的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2年03期
2 江治云;大学生健康行为与胃病肠道病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3年05期
3 ;俄拟制定大学生健康计划[J];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04期
4 С.И.洛金诺夫,М.Ю.马尔雷诺夫,蓝瑛波;俄罗斯大学生健康诸因素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蓝瑛波;俄罗斯大学生健康生活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6期
6 陈杰;赵斌;;关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素质体系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7年04期
7 吴善添;林佩云;邓平宇;;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7期
8 李世明;杨林林;林洪芹;曹志飞;;大学生健康与生活方式关系之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年01期
9 吴善添;林佩云;邓平宇;;加强忧患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2期
10 李剑;;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分析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充分发挥“五老”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A];全国基层关工委工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11年
2 何江川;;我国十七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李军锐;陈小蓉;赵晓飞;;中国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4 魏宁;;试析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之养成[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5 赵秀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健康影响与对策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6 郑惠娟;郑彬;;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心理及对策[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7 黄尔联;;运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术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8 ;充分发挥“五老”作用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A];全省高等院校关工委调研座谈会材料汇编[C];2011年
9 黄玉山;陈南生;陈宝玲;林华;胡柏平;王维群;党晓云;王秋海;;中国大学生健康状态与生活行为的调查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加强和改进高校关工委工作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A];全省高校关工委工作座谈会材料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丹;保障大学生就医权益 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N];驻马店日报;2008年
2 郁芬;建立健全到村任职大学生健康成长长效机制[N];新华日报;2008年
3 通讯员 夏彬彬;冯营电力公司“三大平台”促大学生健康成长[N];焦作日报;2010年
4 周慧虹;“扶资”“扶智”促大学生健康创业[N];光明日报;2007年
5 省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董小龙;用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N];陕西日报;2013年
6 记者 平萍邋万川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扎实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N];河南日报;2007年
7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庆环;一切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周红松 通讯员 吕欣然;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市委常委 军分区政委 常文林;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人格[N];潮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锦;大学生健康意识的研究和干预[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国志;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张见有;大学生健康价值观与自我效能感、健康行为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郭奕彤;网络化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侯保航;基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倩;陕西省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D];延安大学;2015年
6 张京玉;健康信息外部表征形式与信息框架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决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7 赵梦莹;昆明市大学生健康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沈艳梅;高校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9 朱晓艳;新时期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峰;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女大学生健康观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2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4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