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11:31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得到了越多越多的重视。教育救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重要内容,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的保障,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保证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妥善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制度,尤其对物质救助有很高的重视。但是,高校和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的重视力度仍然不够,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会转变为精神贫困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并有效预防学生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高校的工作重点问题,同时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现状,以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贫困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意识,不过分依靠救助;在提供必要经济救助的同时,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应该从根源上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精神贫困 精神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目的13
- 1.1.3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18-20
- 1.4.1 研究路线18-19
- 1.4.2 创新点19-20
-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基本理论20-26
- 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相关概念20-21
- 2.1.1 精神贫困的内涵20
- 2.1.2 精神救助的概念20-21
- 2.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理论依据21-26
- 2.2.1 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21-22
- 2.2.2 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22-23
- 2.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3-26
- 3 黑龙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26-47
- 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26-32
- 3.1.1 调查设计和方法26
- 3.1.2 调查结果和分析26-32
- 3.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典型案例32-34
- 3.3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34-37
- 3.3.1 缺乏自主自强意识34-35
- 3.3.2 自卑心理严重35-36
- 3.3.3 诚信意识淡薄36-37
- 3.4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成因37-47
- 3.4.1 客观因素37-43
- 3.4.2 主观因素43-47
- 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经验与启示47-51
- 4.1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47-48
- 4.1.1 美国模式47
- 4.1.2 日本模式47-48
- 4.1.3 韩国模式48
- 4.2 国内外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48-51
- 4.2.1 设置专业职能部门48-49
- 4.2.2 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49-51
- 5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对策建议51-61
- 5.1 精神救助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51-53
- 5.1.1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51-52
- 5.1.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52
- 5.1.3 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52-53
- 5.2 配合完善勤工助学制度53-55
- 5.2.1 加强校企联合53-54
- 5.2.2 完善工作岗位设置54-55
- 5.3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55-56
- 5.3.1 倡导健康的校园风气55
- 5.3.2 注重校园慈善工作的开展55-56
- 5.4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逆境成才教育56-61
- 5.4.1 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的培养57-58
- 5.4.2 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58-59
- 5.4.3 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59-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致谢71
本文编号:862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6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