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
本文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包容性创新 大学包容性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 大学参与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包容性创新的现实情境问题,以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等研究方法,对大量文献材料和多个案例进行研究梳理,构建了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框架。随后,通过验证性案例分析对后者进行了验证和完善。最后,基于本文设计的最终理论框架,给出了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和实践路径。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十年来,一方面创造了经济奇迹;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贫困仍然任务艰巨。国家提出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包容性创新的意义更加凸显。然而,我国包容性创新实践始终无法突破瓶颈,亟需大学等主体参与。针对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研究空白,本研究最终回答了大学可以在包容性创新中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了相关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现状,构建了全新的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框架。其次,通过对包容性创新的文献研究以及国内外三所大学的包容性创新案例分析,将上述框架应用于包容性创新情境,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框架。接下来,利用浙大案例对该框架进行了验证和完善。最后,基于补充后的框架解决本研究的科学问题。总的来说,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探索性案例研究、验证性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发展并完善了包容性创新定义,构建了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框架,对指导大学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包容性创新和解决我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包容性创新 大学包容性创新 区域创新系统 大学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38
- 1.1 研究背景13-31
- 1.1.1 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为包容性创新提供空间14-23
- 1.1.2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23-25
- 1.1.3 中国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基础与困境25-29
- 1.1.4 缺乏大学参与的包容性创新遇到瓶颈29-31
- 1.2 研究问题与创新点31-34
- 1.2.1 拟研究问题31-32
- 1.2.2 研究创新点32-34
- 1.3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与框架34-38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34-35
- 1.3.2 研究方法35
- 1.3.3 研究框架和章节安排35-38
- 2 文献综述38-61
- 2.1 关于包容性创新的相关研究38-46
- 2.1.1 包容性创新的相关概念、定义与特征38-44
- 2.1.2 包容性创新的实践现状研究44-46
- 2.1.3 小结46
- 2.2 关于大学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46-60
- 2.2.1 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角色46-52
- 2.2.2 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系统的框架52-57
- 2.2.3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57-59
- 2.2.4 小结59-60
- 2.3 本章小结60-61
- 3 探索性案例分析61-89
- 3.1 研究方法概述61-63
- 3.2 MIT包容性创新案例——以D-Lab创新能力建设和Colab智利创业网络为例63-70
- 3.2.1 MIT的包容性理念63-64
- 3.2.2 MIT的包容性创新结构64-66
- 3.2.3 MIT的包容性创新行为66-69
- 3.2.4 MIT的包容性产品设计69-70
- 3.3 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以低成本土壤湿度计的推广为例70-77
- 3.3.1 PAU的包容性理念70-71
- 3.3.2 PAU的包容性创新结构71-73
- 3.3.3 PAU的包容性创新行为73-77
- 3.4 清华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以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为例77-82
- 3.4.1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理念77
- 3.4.2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结构77-78
- 3.4.3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行为78-80
- 3.4.4 清华大学的包容性创新绩效80-82
- 3.5 案例比较分析82-88
- 3.5.1 创新对象比较82-83
- 3.5.2 创新结构比较83-84
- 3.5.3 创新行为比较84-87
- 3.5.4 创新产出比较87-88
- 3.6 本章小结88-89
- 4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框架89-96
- 4.1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对象89-90
- 4.2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主体90-91
- 4.3 大学开展包容性创新的行为与产出91-92
- 4.4 包容性创新的反馈92-95
- 4.5 本章小结95-96
- 5 验证性案例分析96-108
- 5.1 浙江大学包容性创新案例96-102
- 5.1.1 理念引领:服务中求发展,突围三农问题96-97
- 5.1.2 立体支撑:打造包容性创新组织制度系统97-98
- 5.1.3 系统覆盖:构建包容性创新科技推广体系98-100
- 5.1.4 浙江大学推进包容性创新体系建设成效100-102
- 5.2 案例分析102-105
- 5.3 补充后的框架105-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6 结论与展望108-115
- 6.1 主要研究结论108-112
- 6.1.1 产品/服务设计者108-109
- 6.1.2 技术推广者109-110
- 6.1.3 实践服务者110
- 6.1.4 创新主导者110-111
- 6.1.5 支撑体制机制111-112
- 6.2 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112-113
-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113-115
- 参考文献115-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及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易成栋,项云帆;以企业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姚盛;;关于当前区域创新系统的探讨[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郭丕斌;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J];经济师;2004年11期
6 翁才银,罗有贤;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7 江兵,杨蕾,杨善林;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结构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朱彬;;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3期
9 王乾厚;;构建促进中原崛起的区域创新系统[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王鹏;;论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吴中;席俊杰;张艳;;区域创新系统架构研究[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5 马倩美;;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国外学术界聚焦区域创新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魏进平邋李子彪;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08年
3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姜军;论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用[N];科技日报;2001年
4 攀枝花市科委 潘德均;加速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N];科技日报;2001年
5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上海软件行业专家 研究员 刘光龙;加快建设上海软件 公共服务创新体系[N];文汇报;2010年
6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杨永忠邋教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福建日报;2008年
7 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宏顺;河北产业聚集的现状及对策[N];河北日报;2008年
8 姜晓凌邋王阳;优化区位互联 共筑创业平台[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立足现状推进智慧园区健康发展[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剑;区域创新系统的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张洪阳;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王帅;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亮;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与创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石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侯风华;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熊丽娟;四川省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照阳;成都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红梅;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年
5 李宇翔;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杨玉寅;安徽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刘晓静;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及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卢一先;地方政府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贾越;基于生态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65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6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