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明清武术文化形态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7 07:18

  本文关键词:明清武术文化形态及其价值研究 出处:《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武术 文化形态 价值


【摘要】:本文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视角对明清武术文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明清处在武术发展的成熟期是以怎样的文化形态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它所具备的价值,以期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武术的同时,为武术的发展提供明确有效的建议。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明清武术文化的器物技术、制度习俗、思想精神三个文化形态及其形成动因进行了研究。 器物技术形态是明清武术文化存在的基础。明中后期大量出现了以身体为对象的技击书籍,有的配己以图片,拳诀、拳谚开始广泛流传。明清武术技术结构是以“势”为基本单位,分为演武和比武两种形式,器械与拳种的技术体系已经形成,且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器物技术的实物形态包括器械、服饰和习武场所等。器物技术形态存在于军事与民间两种环境中,且呈现出从军事逐步转向民间的发展态势。 制度习俗形态是明清武术文化形成的保证。官方管理制度包括军传制、武举制和团练制,这些制度对习武者进行严格控制,导致了武术技术呈现标准化、单一化。民间管理习俗包括血缘制、地缘制和业缘制。其中地缘制在传承过程中既能保持拳种的特色,又能使拳种得到创新和发展,是明清武术传习的核心、制度。 思想精神形态是明清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明清武术身体观是武术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形成明清武术文化的核心思想。明清武术思想受“西学”、“实学”、“中医”的影响,经历了一段从蒙醒到觉醒,再到醒悟的过程,最终在晚清形成了武学思想。明清武德包括传习之德、比武之德、用武之德;明清武术之美包括外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感受美。 明清武术文化形成的条件与动因包括:物质、经济方面的明清小农经济模式、社会分工、冶炼、火药、造纸、印刷等技术;制度、社会方面的军事训练管理、销兵禁武政策、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思想精神方面的国学、实学、西学等。 在深刻把握明清武术文化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其三方面的价值。在历史方面表现在明清武术文化不仅处在中国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轴心期,同时在整个人类技击文化发展史巾也同样处于一个轴心时代;在广度方面表现在由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形态分别折射出来的诸多价值;在深度方面表现在技击被人化。明清武术文化价值对今后武术的启示是:在提倡国学的前提下,利用明清武术固有的思维方式(武术身体观),进一步丰富“技击人化”的理论与思想,从而使武术自身得到发展。
[Abstract]: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morphology of Wush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mature pha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is in what form of culture,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and refining it with the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artial arts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provide clear and effective advic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ree cultural forms and their motivation of Wushu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ere studie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8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年02期

3 谷春雨;冯艳华;李兴平;;在文化形态学视野下论中国体育的现代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本文编号:1340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340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5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