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
本文关键词: “中学” “国学” 学科制度 出处:《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建制的发展为例,由"中学"到"国学"两个时期的学科化历程,梳理了清末民初学者于大学体制内保存中国传统学术的努力,以期阐明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体系作为一种知识格局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并探讨中国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制度之间存在的张力以及重建国学所面临的组织结构问题。
[Abstract]: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ities discipline system of Pek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rse of discipline transformation from "middle school" to "Chinese learning", and combs the efforts of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o preserve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in the university system.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ties system as a pattern of knowledge how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 system and the modern discipline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blems fac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re also discuss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A880005)
【分类号】:G322
【正文快照】: 近年里人文领域再次出现“国学热”,,电视上有国学论坛,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许多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出版以国学命名的学刊。国学向学科体制进军时遇到了困难—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自2007年多次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本科国学专业,却都没有结果,主要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奇;;学科规训本土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转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周守军;刘双;冯卓毅;;学科:大学组织的基础[J];消费导刊;2010年08期
3 明俊;;中日比较文学名著《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译本将于四月出版[J];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02期
4 李刚;知识分类的变迁与近代学人治学形态的转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05期
5 郭存爱;;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汉诗文的影响[J];日本研究;1985年03期
6 关长龙;;中国传统奇数重叠节日原型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3期
7 王淑娟;;图书馆信息服务学科化、个性化创新思考[J];价值工程;2010年12期
8 张震宇,高彩霞;20世纪中国文学与媒体的互动关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项念东;;从“秋兴”情结看中国文学的自省精神——读钱穆《晚学盲言》札记之一[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朱晓庆;试论税收现象在中国文学中的种种反映[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富强;廖伯琴;;“科学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关山;;神话历史化与中国文学品格——兼论神话教学的缺憾[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赵慧;;闻一多关于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趋势的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4 何玮;;开展和深化学科化信息服务之我见[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孟长勇;;对日韩留学生“中国文学”课教学的理论思考[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6 陈坪;;对“新时期文学”与“后新时期文学”的反思[A];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李俊国;;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症候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刘慧莉;;构建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新工程制图教材体系[A];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高评;;屈赋艺术与中国文学[A];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祖武;《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王宏甲;中国文学形式发展探究(上)[N];学习时报;2005年
3 记者 马璇;30年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8年
4 叶隽;期待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互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坤宁;马丁·瓦尔泽: 中国文学让我的惊叹与日俱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记者 舒晋瑜;《中国文学资料全编·现代卷》第一套出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铁凝;期待中国文学自信地融入世界[N];人民日报;2010年
8 铁凝;期待中国文学自信地融入世界[N];人民日报;2010年
9 铁凝;期待中国文学自信地融入世界[N];人民日报;2010年
10 铁凝;期待中国文学自信地融入世界[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3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4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5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6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杜文倩;文化汇流中的抉择与超越[D];山东大学;2006年
9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晓曼;传教士与中国传统学术[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强;返回“中国”:“体用”思维与“中国文学”发现自身的方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诚;论梅里美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D];同济大学;2008年
4 薛岚;试论梅花诗中的中国与日本[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李鹏程;论80年代中国文学“人学”思潮与苏联文学的关系[D];江南大学;2009年
6 金福花;《阳村集》与中国文学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WATCHARAPON SIRISUWILAI(力丰);论泰国华文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D];华侨大学;2009年
8 刘少波;新媒体时代下中国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扬;WEB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平台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左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教应对苦难的三种方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56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5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