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日本“古学”与“国学”的各自分工及学理关联

发布时间:2018-04-04 16:34

  本文选题:古学派 切入点:国学派 出处:《求是学刊》2009年01期


【摘要】:"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Abstract]:Ancient Studies and Chinese Studies are two important schools of thought in modern Japan.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orientation and discourse between them, but they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inherited from their viewpoints.On the question of putting pragmatism and nationalism into their own theoretic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and creating a continuous cultural and even 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them, there is no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and it has become a continuation of Japan's ideological chain in modern times.Two inextricable logical chain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05-0323
【分类号】:K313.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永新;日本传本《古文孝经》回传中国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张守东;;中国传统之“约”的宪政释义[J];比较法研究;2007年02期

3 董灏智;;伊藤仁斋的古学思想形成脉络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王明兵;;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潮与其在日本“五山禅林”的嬗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向明瑞;;韩非子学说的特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张静;;日本学者太宰春台《诗》学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潘斌;;试论《礼记》的礼学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刘亮;;最近十年之《韩非子》思想研究述评[J];管子学刊;2011年04期

9 王志;;日本近世儒学中的尚武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高春海;;论丸山真男的理论困境及其日本主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2 董灏智;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丽;南原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张谷;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世文化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6年

8 许晓光;明治前期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达恒(Gbur Adam);论荀子、霍布斯人性论的差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区永圻;战国秦汉法家诸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冬阳;赖山阳与《日本外史》[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志娟;对日本商家家训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黄云川;道与法—老子与韩非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窦兆锐;韩非子法、术、势结构设计新诠[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宏强;君·道关系视角下的《韩非子》“智”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世坤;近代日本与华夷秩序的崩溃[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7 姜红;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宋洪兵;“人情论”视角下的韩非像[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燕;从大盐中斋看日本阳明学的事功特色[D];延边大学;2004年

10 王海鹰;日本武士道与儒家思想[D];延边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崇道;竹内良知教授谈当代日本哲学[J];哲学动态;1985年11期

2 ;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评介讲习班将在京举办[J];哲学动态;1985年12期

3 陈望衡;评实用主义伦理、审美观[J];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4 ;《哲学研究》1989——1990年度选题(第二批)[J];哲学研究;1989年12期

5 宁健;;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实践论》与《实用主义》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6 R.罗蒂 ,季桂保;作为反表象主义的实用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7 吴开胜;不容混淆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刘放桐;重新认识杜威的“实用主义”[J];探索与争鸣;1996年08期

9 黄岭峻;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实用主义中国化──以张东荪、胡适、陶行知为例[J];安徽史学;1997年02期

10 赵海彦;从实用主义到现实主义──对五四文学主潮的一种解释[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策;;实用主义在欧洲(提纲)——魏欣格尔的实用主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文极;;实用主义研究的现代意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吕存诚;;试探实用主义进路的大前提证立——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4 张桂权;;试析詹姆士的实用主义观[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凤才;;实用主义对霍耐特的影响(论文纲要)[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袁祖社;;社群共同体之“公共善”何以具有优先性?——“实用主义”政治伦理信念的正当性辨析[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如俊;;实用主义的道德智慧——道德情境中的抉择[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巧利;;从“实用主义教育”到“职业教育”——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窥其职业教育精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唐燕;;“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城市设计[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庞丹;;时代的产物——浅析美国实用主义的源起[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丽娟;丰田: 表现得很实用主义[N];中国汽车报;2003年

2 徐萍;当实用主义遭遇信息技术[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赵欣 瓶盖;单色实用主义[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4 倍新;实用主义的投资哲学[N];经理日报;2008年

5 阿辉;买房新七大实用主义公式[N];江苏经济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高浩荣;实用主义 打造韩美新外交[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本报记者 金小鹿;LinkedIn奉行实用主义[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美国:南亚的实用主义策略[N];人民日报;2002年

9 ;实用主义哲学及其代表人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10 IDG电讯;利润与实用主义:电子商务继续发展[N];计算机世界;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董灏智;儒学经典结构的形成及其在近世日本的变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留华;数学、指号学与实用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燕南;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高峰;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历史成因及社会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蔡宏伟;确定性的寻求[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海鸥;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的文化叙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9 张静斐;学术史视野中的新历史主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10 郭恋东;论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的接受[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李艳;从媒介中心观看美国新闻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胡佳;杜威的教育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4 王英;利文斯通现象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沈鹏飞;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安徽大学;2004年

7 陈红星;胡适实用主义之认识[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卫花;对蒯因逻辑中“本体论承诺”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亦聪;跨界破产之主从程序模式评议[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蒋勇;论罗蒂对“后哲学文化”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0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10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0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