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文化学方法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切入点:文化学方法 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及"第二次启蒙运动"三次批判,持续被污名化。因此相反的两种观点,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性预设上却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传统文化决裂的(其另一表达式是"只吸收精华");或是与传统文化结合而"被封建化"(其另一表达式是"只承受糟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传统文化逐渐"恢复名誉"。90年代以来开始认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可以排在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之后,"决裂论"和"封建化论"被认为是简单肤浅的。于是用文化学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者日益增多,本文就其方法论作一小结。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continuously stigmatized by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second Enlightenment Movement.So the opposite two points of view,But the negative presuppos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sistent: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reak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another expression is "absorbing only the essence"), or "feudalized" by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other one is "feudalization").The expression is "withstanding only the dregs" since the late 1980s,With the rise of the craz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gradually "restored its reputation". Since the 1990s, it has begun to think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m,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Marxism, the theory of rupture and feudalism is considered simple and superficial.Therefor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studying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y culturology, and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its methodolog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九十年学术史撮要”[08BKS011]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荣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重建——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如何获得民族性的切当表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闫虹珏;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刘国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齐卫平;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与中国先进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李衍增;;还一个真实的陈独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石文玉;毛泽东妇女观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6 杨河;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倾向及其转变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宇文利;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9 程美东;论毛泽东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和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谭继东;近代西方思潮对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念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兴国;;成年毛泽东与儒学[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2 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原因探析[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蔡道通;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志军;历史丛林中的路标[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朱修国;毛泽东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刘淑阶;毛泽东党的领导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8 黄保红;毛泽东战略思维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9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庚靖;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刚岩;论《史记》人物形象的崇高美及其形成原因[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小舟;曾国藩与近代湖湘文化[D];河北大学;2001年
3 向运平;沉沦的体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及其对周作人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亚宁;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祝全永;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方略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翟红芬;张闻天的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戎;毛泽东廉政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正宇;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赵明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辨析[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年02期
3 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我们如何面对?[J];东岳论丛;2004年05期
4 朱荣英;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张瑞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6 胡大平;走出“后马克思主义悖论”——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教训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尹保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定位[J];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03期
8 曹明臣,张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启的历史条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J];理论学刊;2002年04期
10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兼论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J];理论学刊;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开明;;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7期
2 翌易;;“当代青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1年07期
3 廖崇飞;;对当前几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认识的评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王国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创新力作——读梅荣政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有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4期
5 雷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九十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J];中华魂;2011年06期
6 郭建宁;;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总体态势与前沿问题[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07期
7 雷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J];共产党人;2011年10期
8 蔡庆悦;;第六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提出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前线;2011年06期
9 浦兴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由来[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1年07期
10 张俊鸿;;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应用性研究[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德兴;;从实践的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张瑞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主题、源泉[A];“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未来”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申小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争鸣与科学辩伪[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4 赵德兴;;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史起点[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5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静静;;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弘政;姜晓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本质新探——以近一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为中心[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晓东;;把握时代主题 推进理论创新——时代主题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历程[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徐艳玲;;全球化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启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叶帆;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亚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周连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明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考[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晓波;延安整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韩彪;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D];吉林大学;2009年
5 蔡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总结[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衣巍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D];兰州大学;2009年
7 张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姜赫;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孙显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朱晨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价值与启示[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1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