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教育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福建 + 基督教中学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摘要】:一部基督教传教历史与中国的近代史紧紧地写在一起,传教与办学又是不可分开的孪生姐妹。因此,教会学校因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受到各个领域的学者的重视。基督教中学在教会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坚地位,但目前研究比较薄弱。福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基督教教育成绩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研究基督教中学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法、田野调查等,,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整体与个案结合,从教育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基督教中学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力图立足于福建基督教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通过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规模,分析其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模式的演变,展现其不同于公立中学的教育目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状况、校园文化等所形成的教育模式,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局限。 近代以来,面对承袭国学精粹和学习外来文化这两种选择,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鉴古通今,站在新世纪的开放世界里,笔者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些许的历史启示和借鉴。
[Abstract]:A Christian missionary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missionary and school-running are inseparable twin sisters.Therefore, church schools are valued by scholars in all fields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Christian middle school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church education system, but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weak.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Fujian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ovince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modern Christian education,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Christian middle schools.By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hole and the case,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the Christian middle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dagogy, history, religion and so o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ristian middle school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ducational model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hows its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ublic middle school,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its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Curriculum, teachers, campus culture and other forms of education model, analysis of its impact and limitations.Since modern times, facing the choice of inherit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learning foreign culture, how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become an enduring topic.Now, standing in the open world in the new centur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this subject, it will bring some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to today's educational reform.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639.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昌勋;;福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杨少衡;;想念世博[J];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2011年02期
3 吴巍巍;;闽台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史中的闽南文化脉络[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蒋新东;;为了烈士的母亲[J];老友;2011年08期
5 ;2011年高考福建卷·理10的求解与拓展[J];福建中学数学;2011年07期
6 ;2011年上半年卡通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J];故事作文(高年级版);2011年06期
7 徐宣冬;;路边人家[J];青少年日记;2010年06期
8 ;福建计划补充近3000名幼儿园教师[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11年05期
9 吴永宁;;略述明代福建对琉球造船发展之影响[J];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郭家海;;江苏、浙江、福建卷古诗阅读[J];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红勇;;大力发展我省的专用汽车[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苏时鹏;;论农村循环经济与农村发展——以福建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王大光;李虎军;;电力市场中的福建水电探讨[A];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分会场——提高水力发电技术 促进海西经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忠;;高密度电法在城市防空洞勘查中的应用[A];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晓群;金琪漾;;闽台两省黄酮类抗癌植物资源[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C];2007年
6 肖文涛;;对福建社会形势现状与走势的基本评判——以福建省委党校部分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例[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肖林榕;;闽台中医药的历史渊源与现代发展[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下册(1995~2007)[C];2007年
8 林建洪;张澍;;北溪水闸工程安全检测与评估[A];福建省第九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伯超;张勇;卢燕来;;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蒋莉莉;;古代福建晋江地区飓风命名小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建玉;福建电信IP电话冲入市场[N];福建邮电报;2000年
2 记者 邱美辉;福建建立非公经济三大体系[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小兵;被边缘化的福建[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4 本刊记者 杨学众;开放的福建与时俱进[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5 张仁平;福建启动“五五三”工程[N];检察日报;2002年
6 记者 林连庆 林惠玲;福建人均有鱼冠全国[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0年
7 文金 东胜 记者 江东;福建使绝招 治非B瓶[N];中国质量报;2000年
8 记者 雷宇明;福建工商部署今年工作[N];中国工商报;2001年
9 福建记者站 洪一树;福建 发展平稳 旺而不爆[N];中国旅游报;2000年
10 记者 梅永存;福建国企数量减效益增[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洪荣标;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王天送;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MSIASM)”[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志强;区域多尺度LUCC及空间数据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增荣;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最新搜集和论说[D];厦门大学;2000年
5 俞黎媛;福建张圣君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林;近代福建基督教图书出版事业之研究(1842—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高健;当代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枫;近代福建私塾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秀惠;民国时期福建大刀会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张静;清代前期闽海关的设置与福建沿海城市的兴盛[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飞翔;新阶段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刘彦坤;福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6 李伟;福建闽北山区主要经济林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高林强;区域历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邱铁辉;福建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池秀梅;民国时期福建灾荒救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松青;福建金幢教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7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5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