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的互补与中国哲学的历史机遇——张祥龙教授访谈录
本文选题:中国哲学 + 中西哲学 ; 参考:《晋阳学刊》2017年02期
【摘要】:中西哲学之间的比较与博弈是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没有停止过的学术讨论。时至今日,一方面仍然是西方哲学在西方科技的强势推动下在中国占据主流话语;另一方面,则是随着"国学热"而产生的中国哲学的自我觉醒与自信的建立。简言之,就是中西哲学无论对抗还是对话,在当今的哲学研究中变得更为显著,也更为热闹。那么在这两者之间如何比较,如何取舍,特别是中国哲学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是否能够真正建立其自身的独立性,是整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我们约请了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长期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结合他数十年对于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认识。
[Abstract]:The comparison and gam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is an academic discussion which has not stopp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Today, on the one h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still occupies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in China under the strong impetus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self-awaken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at comes from the "Chinese learning fever".In short,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whether confrontational or dialogue,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and lively in modern philosophical studies.So how to compare the two, how to choose and choos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philosophy in such a background, whether it can really establish its own independence, is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whole academic community.Based on this, we have invited our famous philosophers, who have been engaged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for a long time. Professor Zhang Xianglong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combination with his decades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alks about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problem.
【分类号】:B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浦国雄;五十年来日本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2 李红;分析哲学之于中国哲学的意义——全国第二届“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综述[J];哲学研究;2000年11期
3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易学方向招生有关事宜[J];周易研究;2000年03期
4 赵剑英;社会转型与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J];学海;2000年02期
5 安希孟;“冷点问题探索”与“中国哲学世纪”[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03期
6 韩进军;解读中国哲学的网上纽结——读《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4期
7 李铁映;致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5期
8 任继愈;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J];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9 李存山,魏长宝;濯旧来新道问学——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学术界;2002年02期
10 黄德昌;天人主轴 字义精微——评《中国哲学范畴通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桂钿;;研究中国哲学必须研究社会现实[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王兴国;;从中国哲学的实践特性看其当代价值[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锡蓉;;对“哲学”另一取向的追问——兼及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安乐哲;张燕华;;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当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哲学的倾向及障碍[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5 戴卡琳;;“中国哲学”:‘正名'还是‘姓氏'?[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许苏民;;明清之际中国哲学的突破[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黎文;;中国哲学在海外(一)[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8 贡华南;;论象[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焦虑[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苟小泉;;再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长宝;“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洪修平 白欲晓;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3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上)[N];光明日报;2007年
4 梁枢邋柳霞;西方语境里的中国哲学(下)[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南开大学哲学系 李翔海;30年来中国哲学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毛志辉 书评人;挑战学界关于中国哲学起源主流观点[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余之;新中国哲学的轨迹[N];光明日报;2000年
8 王晓朝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从哲学的希腊性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组织委员会主任 杨振武;肩负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的神圣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成中英 Cheng Chungying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英文《中国哲学季刊》创始人及总编 张小溪 采访整理;在英语世界呈现中国哲学的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东鹏;中国哲学与围棋之道[D];山东大学;2012年
3 耿开君;中国文化的“外在超越”之路[D];南开大学;1996年
4 金丽;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硕;《周易程氏传》的“感应”思想[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璐;论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作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徐风;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吉钰佩;现代中国哲学构建的语言学反思[D];湘潭大学;2012年
5 张力澎;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支江;冯友兰、牟宗三的中国哲学观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毛国民;论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苏晓冰;梦与觉:中国哲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樊中泳;张东荪论中国哲学:知识社会学的进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振;德性分析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76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