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略论中国“国学”之性格——以日中“国学”之比较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5 11:27

  本文选题:国学热 + 日本国学 ; 参考:《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摘要】:日中两国都先后出现过国学思潮,同为"国学"二字,虽看似相同,内涵却迥异。日本的"国学"是日本众多学问中的一个学术流派,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有传承、有内容的独特的学问体系;代表了日本的民族自觉与民族精神,具有力量、扩张、侵略的性格。而中国的"国学"则自日本引进之日起,内涵就没有得到确切的界定,所指宽泛含混,因而没能形成一个有传承、有内容的独特的学问体系,力量薄弱,故于中国文化之近代反思及复兴方面收效甚微,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有效继承及发展方面亦显得不足。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新的时代,对国学进行若干反思,使之真正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之精神的集中代表与典范,是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Abstract]:Both Japan and China have appeared the trend of thought of Chinese culture, both of which appear to be the same, but their connota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Chinese culture" in Japan is an academic school among many Japanese learning schools. It is a uniqu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culture. It represents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spirit of Japan. A character with strength, expansion, and agg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y Japan, its connotation has not been precisely defined, and its meaning is broad and ambiguous, thus failing to form a unique learning system with inheritance and content, with a weak force. Therefore,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reflec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and it is also insufficient for the effec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in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a sacred mission entrusted to us to reflect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make it truly the concentrated representative and mode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ven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哲学系;苏州科技大学日语系;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余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国学”命运刍议[J];教书育人;2006年17期

2 卢毅;“国学”、“国故”、“国故学”——试析三词在清季民初的语义变迁和相互关联[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罗志田;难以区分的新旧:民初国学派别的异与同[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罗志田;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5 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沛章;李光玉;;新世纪“国学热”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2 张玫玫;;论高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优化[J];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3 刘莉娟;赵金元;;当前国学热的原因及意义探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范涌峰;;国学教育的理性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卓敏;;对当前国学热的几点再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宋婕;;高职院校国学教育模式新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瑛;;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2年02期

8 卢雨;;“国学”的现代语境及其价值评估[J];华章;2010年30期

9 田正平;李成军;;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何玲华;;“国学”的含义与大学生的国学态度趋向[J];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郭军;近代国学教育之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罗志田;民初趋新学者眼中的国学之“资格”与排他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J];近代史研究;1990年05期

3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年03期

4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5 罗志田;新旧能否两立:二十年代《小说月报》对于整理国故的态度转变[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6 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J];历史研究;1996年05期

7 罗志田;民国趋新学者区分国学与国故学的努力[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8 钟少华;试论近代中国之“国学”研究[J];学术研究;199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凡;;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小姑娘[J];侨园;2011年06期

2 刘锋;;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什么? 如何“走”?[J];民主;2011年07期

3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4 ;中国文化的特点[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5 陈漱渝;;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J];武陵学刊;2011年04期

6 刘玉;;王丹:从适应“淡水”到爱上中国文化[J];留学生;2010年09期

7 李修国;;墨香飘军营[J];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09期

8 于丹;;文化是一种呈现与沟通[J];北京观察;2011年08期

9 陆晓光;;照异国镜子看中国文化[J];书城;1998年11期

10 郑李卉;;中日文化之比较——从中国文化发展而去的日本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如萱 王晔彪;复古还是复兴 探究“国学热”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赖少芬 卢迎新;学子冷漠,,给“国学热”泼冷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3 曹雪萍;从饮食窥视中国文化[N];江淮时报;2005年

4 薛涌;中国文化的边界[N];南方周末;2005年

5 唐宋;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2005年

6 唐宋;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7 刘丽娜;为中国文化解码[N];天津日报;2008年

8 肖春飞 孙丽萍;世界感受中国文化“软实力”[N];中国财经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梅柏青;顾晓鸣:做强成都版的中国文化[N];成都日报;2008年

10 张晖;杨先让: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8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孙大强;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心理账户探索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3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6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汪秀梅;从翻译要求看中国文化遗产读本汉英翻译[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47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47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