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吗
本文选题:国学 + 高校一级学科 ; 参考:《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年05期
【摘要】:当前中国发展"国学"牵涉的方面很广,有文化上的问题,有历史上的包袱,有时人的心态,甚而有关当下国内学术和文教的整体(不只是体系)问题。我近年在国内用中文发表的文字牵涉到的方面相当广,也和这问题有些关联。2009年岁末我回美国家中度假,收到学术界同仁电子邮附寄的南开大学刘泽华先生等具名的一篇"宣言"式的文字:《把国学列为一级学科不妥》。以我在英美学术界工作三十多年的背景,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受西化影响下所建立的教育和学术体制,认为从(一)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二)近十多年来中国高校的演变与现状,和(三)西方近数十年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的视野来看,刘先生等的看法还有可商榷的地方。本文略为论列。
[Abstract]: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in China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aspects, there are cultural problems, historical burdens, sometimes people's mentality, and even about the current domestic acade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ystem as a whole (not just the system). The language that I have published in Chines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as a wide range of implications, a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I went back to my h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a holiday at the end of 2009. Received electronic mail from academic colleagues attached to the Nankai University, Mr. Liu Zehua, and other anonymous "Manifesto" text: "Chinese Studies as a first-level discipline inappropriat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ore than 30 years of work in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I have reflected on the educational and academic system establish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ization in China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From (1) the actual experien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past 30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Mr. Deng Xiaoping, and (2) the evolu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or so, And (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critique of "modernism" in the West in recent decades, Mr. Liu's views are open to question. This paper is a brief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University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瑞贤;;"国学":坚守最后的文化薪火[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2期
2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3 秋风;;“国学”,是哪些“国”与“学”[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7期
4 ;季老谈“国学”[J];政协天地;2009年09期
5 常崇宜;;谭平、万平新著《国学经典导论》读后[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钱文忠为奥迪客户讲授“国学与国运”[J];温州人;2010年23期
7 蔡成瑜;;西湖畔的国学殿堂[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03期
8 黄秋平;;国学:积极振兴还是全面复兴——兼论国学的价值思想[J];艺术评论;2006年09期
9 张永;;“国学”的历史流变及升温原因简析[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10 宋立林;崔海鹰;;导学之良师 登阶之益友——读《国学新读本》丛书[J];孔子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2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4 ;编后[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杨文禹;;国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其推广[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6 ;《国学论衡》稿约[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7 马荣春;;“特色中华国学”的时代风采[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陇菲;;文心一脉,不绝如缕 贺《国学论衡》第一辑出版[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黄震云;马宗昌;;关于儒学经学国学的关联及其当代意义[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稿约[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姚惠怡;提升“软实力”须振兴国学[N];东莞日报;2008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秦文 实习生 梁永芬;国学,何时回到学校[N];华兴时报;2008年
4 万献初;重建国学学科的现代意义和价值[N];今日信息报;2008年
5 记者 周波;明年 全市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N];成都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洪波;新知培养转深沉——李岩谈国学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封寿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学大师[N];解放日报;2009年
8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薛涌;美国哪里有什么“国学”[N];东方早报;2009年
9 曹玲;汲取国学营养 助推企业发展[N];中国黄金报;2009年
10 录音整理 罗容海;国学是“理论”还是“看法”[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英;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玉娇;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聂宝梅;韩国乡校书院的儒家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郜国强;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经典解读类图书出版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1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0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