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西学冲击下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7-28 07:34
【摘要】:20世纪中国学术明显受到西潮的影响 ,以西学分科为基准来认识和调整既存中国学问 ,是许多学人遵循的主流取向。一些人在回向中国传统寻找分类体系时误将图书四部分类视为学术分类 ,实则中国学界在学术分科上对西学冲击的早期回应更多体现在清末办理各类新学中的学科分类。清季学人曾据“学”与“术”分的传统观念将学问分为“学理”和“致用”两大类 ,但以 (日本式 )西学分类来规范中国学术的方式最后得到确立并基本维持到今日。不过 ,向不提倡分科的中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系统 ,在不少地方与西学并不能充分吻合。“国学”在新的分类中究属何类即困扰了民初许多学人 ,实际也影响到今日学者对“汉学”学科定位的思考和争议
[Abstract]: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earning wa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tide. It is the mainstream orientation that many scholars follow to recognize and adjust the existing Chinese knowledge on the basis of the division of western studies. Some people mistook the four-part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as academic classification when looking for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n fact, the early response of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learning in academic branches is more embodi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ciplin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study" and "skill", the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 divided learning into two categori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but the way of standardizing Chinese learning by the classifica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Japanese style)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and basically maintained to this day. However, secondary schools that do not advocate separate subjects ar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which in many places does not fully coincide with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new classification of Sinology, the category of Sinology has troubled many scholar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fact, it has also affected the scholars' thinking and controversy on the orientation of Sinology today.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C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志田;清季保存国粹的朝野努力及其观念异同[J];近代史研究;2001年02期

2 罗志田;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3 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黄晏妤;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J];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王天根;评点老子与严复对立宪的检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7 陶用舒,易永卿;左、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8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9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检秋;;清末古文家的经世学风及经世之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3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4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5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6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2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6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孙承希;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10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闻彦;论“十七年”长篇小说中的城市形象[D];苏州大学;2001年

3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4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小燕;晚生代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叙事[D];厦门大学;2001年

9 袁红涛;论现代白话文学的确立[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J];历史研究;1996年06期

2 王东杰;《国粹学报》与“古学复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3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鲁 杨天平;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N];光明日报;2006年

2 时世平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选题与作者: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2149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49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c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