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打工文学”:在社会效应与美学合法性之间

发布时间:2018-08-22 08:39
【摘要】:陈国恩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提倡的"纯文学",是在反对政治干涉文学的背景中提出的;90年代以后,纯文学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批判对象而成为作家疏远民众生活的借口。何锡章等认为,"先锋文学"是通过隐性的语言革命来进行新叙事话语的实践,它的对文学史的贡献主要缘于它这一"语言反抗"的起点。李怡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围绕"启蒙"理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启蒙"到反启蒙背景上"国学"的提出再到"新国学",深刻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贺芒认为,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打工文学"近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对作家底层身份的强调,使打工文学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但其艺术上的异质性元素则始终未获得承认。袁联波认为,建立成熟而富于民族意味的"写意戏剧"是一百年来中国戏剧家们的梦想,这一观念折射出的是中国戏剧界企图借助其来更新戏剧观念、开阔戏剧视野的文化策略。
[Abstract]:Chen Guoen believed that the "pure literature" advocated by China in the 1980s was put forward in the background of opposing political interference in literature after the 1990s, the pure literature gradually lost its original critical object and became an excuse for writers to alienate the people's life. He Xizhang thinks that "pioneer literature" is the practice of new narrative discourse through recessive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literary history is mainly due to its starting point of "language resistance". Li Yi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series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ese social culture around the ideal of "enlightenment". From "enlightenment" to "anti-enlightenment",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new Chinese culture" reflects the spiritual evolu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He Mang believes that the "literature of working", which origin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recentl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identity of the writers at the bottom has made the literature of part-time workers have a great social effect. Howe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its artistic elements has never been recognized. Yuan Lianbo 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dramatists to establish a mature and national "freehand brushwork", which reflected the attempt of the Chinese theatrical circles to renew their theatrical concepts with the help of the "freehand brushwork". Cultural strategie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of drama.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硕果;还是知识分子,还是困境——评《那儿》[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6期

2 李云雷;;底层写作的误区与新“左翼文艺”的可能性——以《那儿》为中心的思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吕正毅 ,旷新年;《那儿》: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2期

4 蒋述卓;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关于“打工文学现象”[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5 张清华;“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6 张未民;关于“在生存中写作”——编读札记[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7 曹征路;;纯文学“向上”了吗?[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一文;;打工文学:世纪初的观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2 鲍红新;;新世纪“底层文学”研究述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王珊珊;;“一截清洗干净的葱”——论“打工诗歌”里一类真切的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吴正华;;论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底层悲剧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江飞;;人道主义:当今小说底层叙述的精神支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华金余;;“垃圾”还是经典:也谈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问题[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永峰;;论新世纪诗歌对现实发言的能力[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新;刘雨;;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进;知识分子何为?——读曹征路的小说《那儿》[J];当代文坛;2005年06期

10 王莉;张延松;;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毕光明;;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霍俊明;;诗歌伦理与深入当代[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4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时期乡族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禹建湘;现代性症候的乡土想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毕艳;三十年代右翼文艺期刊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6 滕翠钦;被忽略的繁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傅异星;多样现代性追求与乡土中国的悲悯书写[D];浙江大学;2008年

8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卢桢;现代中国诗歌的城市抒写[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媛;方方小说中的死亡叙事[D];吉林大学;2011年

3 史峥;从王学忠诗歌现象评析底层文学之困惑[D];西南大学;2011年

4 宫睿哲;“打工文学”的制度生产及文化政治[D];北京大学;2011年

5 赵春丰;犀利而精粹的底层诗歌写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筱;城乡边缘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丽;动态的济世情怀与矛盾的家园探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秋艳;新时期底层写作现象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玉杰;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的“表述”偏颇[D];郑州大学;2011年

10 胡洪春;论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底层叙事[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复生;历史的转折与“新乡土小说”的意识形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4期

2 吕正毅 ,旷新年;《那儿》: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2期

3 陈晓明;“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J];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4 孟繁华;左翼文学与当下中国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怡;康莉蓉;;新时期文化思潮中的“启蒙”、“国学”与“新国学”[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2 贺芒;;“打工文学”:在社会效应与美学合法性之间[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3 何锡章;鲁红霞;;“先锋小说”:文学语言的革命与撤退[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4 袁联波;;从“写意戏曲”到“写意话剧”[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5 王晓华;;先锋文学真的不需要思想性吗?——与作家残雪商榷[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6 乔焕江;;文学:从“是什么”到“怎么样”[J];文艺争鸣;2009年03期

7 艾伟;;小说的社会反思功能[J];上海文学;2005年12期

8 王晓华;;先锋文学真的不需要思想性吗?——与残雪女士商榷[J];扬子江评论;2007年01期

9 吴秉杰;;两种不同的文学话语——论通俗文学与“纯文学”[J];文学评论;1990年02期

10 张颐武;;先锋二十年沧桑岁月[J];山花;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治纲;;捍卫先锋,就是捍卫文学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2 程光炜;;历史重释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格非;马原;孙甘露;;20年后回首“先锋”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4 伍方斐;;后现代欲望叙述的解构特征与当代文学的转型[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下半月刊”,想说爱你不容易[A];中国期刊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李运抟;;象征中的现实世界——评《望粮山》[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8 何玉茹;;关于小说的发言[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蒙慕秋;;《边城》现象与苗族文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杨颖;;关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一点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贺敏;陆天明:反腐文学不低于“纯文学”[N];深圳商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周薇;当代纯文学的困境与出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燕 子;青春文学应该是阳光的[N];中国艺术报;2005年

4 剑龙 洪玲;回归纯文学[N];文学报;2003年

5 丁丽洁;“要给思想家们讲讲文学常识”[N];文学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小说选刊》变脸引发“纯文学”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陈熙涵 柳青;纯文学也兴“同步出版”[N];中华新闻报;2006年

8 残雪;涌动的暗流[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俞小石;纯文学里有最深的世俗关怀[N];文学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鲁大智;“80后”从网络迈向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雅玲;精神的追问[D];苏州大学;2007年

6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7 滕翠钦;被忽略的繁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练暑生;如何讲述“文学”的故事:民族的和现代的[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琴;中国先锋小说精神血统和文本来源的考辨[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郑纳新;新时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素萍;从新时期纯文学的流变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6年

2 周航;打工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靳婷婷;《收获》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D];青岛大学;2007年

4 刘晨芳;当代文学观反思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张美芳;戏剧“写意”析疑[D];厦门大学;2002年

6 吴舒洁;“现代主义”与1980年代的文化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耿芳芳;福柯作者理论及其在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吕国中;余华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4年

9 王云芳;先锋文学与文学期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玮;从左翼文学到纯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6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96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