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们的倾向性——针对杜甫与其他诗人的“比试”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u Fu and Li Bai, Wang Wei, Huang Tingjian and Zhou Bangya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Focus on the contemporary master Liang Qichao, why there are different tendencies and "stand". Involved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 on. In the light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s, the author sums up the theory of "three changes of soul" (camel, lion, naked son).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蕊;;浅析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邢世文;;杜诗异文考释[J];青年文学家;2011年15期
3 于丽艳;;论杜诗语言的俗俚色彩[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张佳;;杜诗仇注表微(上)[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5 杜太廷;;杜诗对《世说新语》的精神传承与超越[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6 李新;;论金庸《神雕侠侣》对于杜诗的接受[J];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7 肖振宇;;论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杜甫诗歌的鉴赏[J];云梦学刊;2011年04期
8 张广林;段宗社;;叶燮《原诗》所举杜诗四例疏解[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李新;卢萌;;诗圣、曲圣,异曲同工——杜诗、关剧之思想艺术比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莫砺锋;;关于《哀江头》的歧解[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日晰;;李诗影响不及杜诗之原因探讨[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2 邱瑰华;;从《五七言今体诗钞》看姚鼐的杜诗选评[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曾宪祝;;评《才子杜诗解》——兼论明末清初“异端”文学的新发展[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4 毕宝魁;;辽海讲坛第十六讲 杜甫为何被称为“诗圣”和“诗史”[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5 何红艳;;汉译佛典与杜诗语汇[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6 谢保成;;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审视“李杜并称”与“扬杜抑李”两种文化思潮——兼论郭沫若的李杜研究[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7 房日晰;;李杜诗反映现实之比较[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下)[C];1990年
8 朱易安;;李白接受史中的文本阅读和替代阅读[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何念龙;;“仙”、“圣”之别——李白杜甫文化类型比较[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郁贤皓;;李白生平研究综述[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贺海;巍巍夔门留杜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2 葛晓音;析杜诗中“不可名言之理”[N];光明日报;2002年
3 冯淑然;杜诗注本整理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5年
4 林继中;杜诗的直觉性与原始性[N];光明日报;2002年
5 房日晰;略论杜诗的浪漫主义特质[N];光明日报;2002年
6 崔向东;与诗圣心与心的交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赵润琴;读懂离骚 让爱崇高[N];天津日报;2005年
8 孙洵;续解杜甫论书诗[N];中国艺术报;2004年
9 眉睫;谈《废名讲诗》的选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马斗全;读诗与谈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丽;宋人唐诗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徐美秋;纪昀评点诗歌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张晓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胡绍文;杜诗动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赵永源;遗山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8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刘京臣;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梁桂芳;杜甫与宋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娜;杜诗的唐末接受[D];河北大学;2009年
2 万德凯;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邹小瑾;日本奿妐娭杜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月莲;老成: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界融合”[D];暨南大学;2004年
5 裴宏江;杜甫诗歌“顿挫”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世海;杜诗诗史说研究(古代篇)[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会;杜诗虚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小琴;《唐人选唐诗》(十种)选、阙杜诗情况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9 方慧颖;杜诗诗法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华;安史之乱中李、杜诗歌创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02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0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