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基本素质及其当代意义
[Abstract]:"Guoxue" i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Chinese studies are divided into "Sutra, History, Zi, Ji", "four subjects", "Jing"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History" is the way of Chinese life, "Zi" is the thought and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Ji" is the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four together constitute and show the style of Chinese culture. All kinds of crises in today's world have made human survival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source of all kinds of crises lies in the crisis of the heart and the crisis of human nature. However, the eight basic qualities shared by people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the inf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symbiosis, coexistence, co-prosperity of the world spirit and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peace for all", are undoubtedly conducive to the fundamental elimination of the people's hearts and the crisis of human nature,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world peace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为《东方论坛》“东学西渐”栏目而作[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岱年;谈谈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林业;1998年04期
4 汤一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J];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轩;;明清之际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葡萄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方瑞;赵媛;;试论明代士大夫对西学的反应——以方以智的西学观为考察对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3 王志平;;利玛窦两次易服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高寿仙;明代北京街道沟渠的管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钟秋梅;;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的礼仪、道德、宗教的认识[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谢桃坊;;儒家与宗教——论西方的儒教观念及相关的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邓亚雄;;构建汉译西方文学经典体系 统一汉译经典名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凤琦;胡攀;;文化生态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何根海;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10 刘晓东;晚明士人生计与士风[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素莉;;徐光启终生未学西语的原因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龚重谟;;汤显祖在肇庆遇见的传教士不是利玛窦——也谈汤显祖与利玛窦[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寿仙;;明代北京营建事宜述略[A];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海霞;;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初论[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5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7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8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9 白欣;西学传入之初的中日测量术[D];西北大学;2006年
10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费立;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林金叶;全球化语境下译者的文化身份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常成;明代进士录取额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志明;新时期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肖燕芳;《山歌》中私情歌谣的女性意识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超;论21世纪中国特色的领导文化及其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兵强;西方文化产业扩张与当前中西文化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邹丽娜;全球化时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胡实;课程标准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育价值观构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光兴;《帝国》与去帝国化问题[J];读书;2002年07期
2 佩里·安德森;三种新的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J];读书;2002年10期
3 崔之元;布什原则 西方人文传统 新保守主义[J];读书;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金铭;;什么是国学[J];教师博览;2007年04期
2 金景芳,吕绍纲;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兼评《跳出国学 研究国学》[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3 汪欣;国学研究社与《国学汇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4 张雷;国学的发现[J];新闻周刊;2002年07期
5 邱瑞贤;;"国学":坚守最后的文化薪火[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2期
6 廖保平;;从“现代私塾”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6年01期
7 李中华;;对“国学热”的透视与反思[J];理论视野;2007年01期
8 秋风;;“国学”,是哪些“国”与“学”[J];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07期
9 ;季老谈“国学”[J];政协天地;2009年09期
10 常崇宜;;谭平、万平新著《国学经典导论》读后[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2 楼宇烈;;国学百年启示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汤家厚;;《徐霞客游记》是“国学”不可或缺的经典[A];徐霞客研究(第20辑)[C];2010年
4 ;什么叫国学热——在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演(节选)[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5 郭因;;国学与管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6 ;国学国医岳麓论坛各论坛介绍[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7 晓任;;游记全译重新出版 国学热潮再添薪火——穿越时空的《徐霞客游记全译》述评[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8 熊春锦;;慧性内文明是国学文化的根柢[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9 张燮;黄雅明;章永生;李旷;党乐群;应湘;施铁如;;各国学生的权利与社会化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衡之;;转载国学大师钱穆讲演、墨宝之因缘[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国学不要大跃进[N];东方早报;2005年
2 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3 刘定姝 本报记者 尹晓华;换一种方式 让孩子爱上国学[N];四川日报;2005年
4 邬凤英;从金庸支持复兴国学谈起[N];西部时报;2005年
5 郭立场;不能对国学“无用论”等闲视之[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记者 姚惠怡;提升“软实力”须振兴国学[N];东莞日报;2008年
7 中国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国学和“六艺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记者 江芸涵 实习生 熊博;成都中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N];四川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秦文 实习生 梁永芬;国学,何时回到学校[N];华兴时报;2008年
10 万献初;重建国学学科的现代意义和价值[N];今日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2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宁;国学启蒙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春艳;黄宾虹的书画养生论[D];天津美术学院;2009年
3 黄龙芳;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诚;论古典文献数字化[D];苏州大学;2004年
5 陈星;江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国学结合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6 单璐丹;对当前学校推展国学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帅;国学背景下的中学诗歌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柯虹;{|{\书院的营销策略研究及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9 杜慧;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仲庆;大众传媒语境下的于丹热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04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50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