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经》研究述论
发布时间:2021-04-26 22:46
《诗经》研究史的核心观照不应该仅仅是根据专门的《诗经》论著来论断所谓的派别是非。可以断言,很多当时的研究成果并未完全形成专门的论著,而文献存留的有限程度也使得这种通常的出发点适用程度不足。至于分出的派别、形成的门户,只是研究中极少数的人为设置,无法以此为依归来建构整个的研究体系。具体到汉代的《诗经》研究,四家《诗》在当时当然是显明可知的研究派别,但汉代的《诗经》研究不可能仅是几家几派的专利,更多的研究状况也应该被察觉和感知,尽管以现存的文献去具体描述还有着很大的困难。《诗经》研究中最主要的是关于《诗经》意义的认定,而对于其意义的认定往往需要联系广泛的背景条件才有可能使之得到大致的呈现。但这样的背景条件与《诗经》研究史的建构并非完全能够形成专属的对应,这就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新的预设来建构《诗经》研究史。显而易见,《诗》在现代标点符号产生以前,并非总是确指所谓的“诗三百”。在没有现代标点的古代,文献中的“诗”具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文献中的“诗”有些时候可以确定是“诗三百”,但很多时候并不能确定;二、文献中即便可以确定是“诗三百”或者说是《诗》的地方,研究者的理解在逻辑上也无法...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认知预设与学术建构
第二节 “诗”的名实演进——关于《诗经》研究史的预设
第一章 汉代《诗经》研究的预设
第一节 “诗”与“诗三百”
第二节 《诗》的形态
第三节 《汉书·艺文志》中“诗赋”之别立
第二章 汉代的《诗经》编纂研究
第一节 “采诗”说——关于“诗三百”之前的“诗”
第二节 “孔子删诗”说——兼论“逸诗”、“六笙诗”问题
第三节 体制的编排
一 类目设置
二 编排次序
第三章 《诗》学各自名家与“诗本义”的凸显
第一节 《诗》的传习与《诗》学的各自名家
第二节 《诗》说的演变与《诗》义的增衍
第三节 “诗本义”的凸显及其意义
第四章 今古之分与《毛诗》之大显
第一节 今古之分与《诗》学分野
第二节 谶纬之盛与《诗》学性格的转变
第三节 郑注《毛诗》与《毛诗》之大显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乃立乐府”新解[J]. 成祖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9(05)
[2]近百年间出土的《诗经》文献述要[J]. 刘立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2)
[3]汉初《诗经》传播与四家诗的形成[J]. 刘毓庆,郭万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1)
[4]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J]. 伏俊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5]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6]先秦佚诗与先秦诗歌的发展[J]. 赵逵夫. 江海学刊. 2005(01)
[7]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J]. 马银琴. 文学评论. 2004(05)
[8]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J].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J]. 刘立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02)
[10]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 李春青. 河北学刊. 2004(03)
博士论文
[1]《汉书·艺文志》研究[D]. 尹海江.浙江大学 2007
[2]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 郜积意.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孔子删《诗》研究[D]. 朱红.西北大学 2009
[2]两汉《诗纬》研究[D]. 刘明.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汉代《诗》学考论[D]. 曹建国.安徽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2261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1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认知预设与学术建构
第二节 “诗”的名实演进——关于《诗经》研究史的预设
第一章 汉代《诗经》研究的预设
第一节 “诗”与“诗三百”
第二节 《诗》的形态
第三节 《汉书·艺文志》中“诗赋”之别立
第二章 汉代的《诗经》编纂研究
第一节 “采诗”说——关于“诗三百”之前的“诗”
第二节 “孔子删诗”说——兼论“逸诗”、“六笙诗”问题
第三节 体制的编排
一 类目设置
二 编排次序
第三章 《诗》学各自名家与“诗本义”的凸显
第一节 《诗》的传习与《诗》学的各自名家
第二节 《诗》说的演变与《诗》义的增衍
第三节 “诗本义”的凸显及其意义
第四章 今古之分与《毛诗》之大显
第一节 今古之分与《诗》学分野
第二节 谶纬之盛与《诗》学性格的转变
第三节 郑注《毛诗》与《毛诗》之大显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乃立乐府”新解[J]. 成祖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9(05)
[2]近百年间出土的《诗经》文献述要[J]. 刘立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2)
[3]汉初《诗经》传播与四家诗的形成[J]. 刘毓庆,郭万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9(01)
[4]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J]. 伏俊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5]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J].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6]先秦佚诗与先秦诗歌的发展[J]. 赵逵夫. 江海学刊. 2005(01)
[7]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J]. 马银琴. 文学评论. 2004(05)
[8]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J].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9]二十世纪考古发现与《诗经》研究[J]. 刘立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02)
[10]论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从古今《诗经》研究中的某些问题说开去[J]. 李春青. 河北学刊. 2004(03)
博士论文
[1]《汉书·艺文志》研究[D]. 尹海江.浙江大学 2007
[2]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 金前文.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 郜积意.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孔子删《诗》研究[D]. 朱红.西北大学 2009
[2]两汉《诗纬》研究[D]. 刘明.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汉代《诗》学考论[D]. 曹建国.安徽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2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16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