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蕴
本文关键词:唐文治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唐文治(1865—1954),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和工科先驱。他以其崇高的人格,宏大的抱负,执着的追求,非凡的学识,谱写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主要担任两所大学的校长,1907-1920年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即校长),1920-1950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在他的治理下,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上海交大前身)不但为近代中国培养大批优秀的实业人才,同时也为今天的交大成为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虽然只是一所专科学校,然而在传承中国文化,培养国学人才方面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被称为“传统书院的现代转型”的典范。这些斐然成绩的取得,与唐文治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人文教育,并且以文养德,以文促德的理念,更是体现了唐文治对教育首先是要培养“怎样做人”这一终极目的的理解。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需要思考、学习和借鉴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也是本文选择唐文治的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蕴作为研究课题的初衷所在。 本论文正文分三章。第一章从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背景入手,从社会背景,学术背景,实践背景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主要是挖掘史料,进而提炼出唐文治教育理念的五大内容,即:因时立教的教育目的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四育并举、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尊师重道、广纳贤才的教师理念和严慈相济的学生管理理念。第三章结合当代大学教育的现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唐文治教育理念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表现为:首先,大学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大学育人,要做到德育为先;第三,要运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做到“以文养德,以文促德”。
【关键词】:唐文治 教育理念 人文教育 德育 当代意蕴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言9-17
- 一、研究缘起9-10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4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14-15
- 五、相关概念界定15-17
- 第一章 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背景17-26
- 一、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17-18
- 二、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学术背景18-20
- 三、唐文治教育理念形成的实践背景20-26
- (一) 为官经历20-21
- (二) 出国经历21-22
- (三) 治校经历22-26
- 第二章 唐文治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26-58
- 一、因时立教的教育目的理念26-30
- (一) 为国贮才、实业救国26-27
- (二) 正人心、救民命27-29
- (三) 明耻教战、振兴中国29-30
-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30-43
- (一) 唐文治的科学教育理念30-33
- (二) 唐文治的人文教育理念33-43
- 1、明确办学宗旨,倡导人文理念33-35
- 2、丰富校园文化,彰显人文精神35-36
- 3、弘扬传统国学,塑造人文底蕴36-43
- 三、四育并举、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43-52
- (一) 唐文治的德育理念43-50
- 1、德育内容44-46
- 2、德育途径46-50
- (二) 智育、美育、体育理念50-52
- 四、尊师重道、广纳贤才的教师理念52-54
- (一) 尊师重道52-53
- (二) 不拘一格、广纳贤才53-54
- 五、严慈相济的学生管理理念54-58
- (一) 严格要求学生55-56
- (二) 关心和爱护学生56-58
- 第三章 唐文治教育理念的当代意蕴58-67
- 一、大学应重视人文教育58-61
- (一) 回归大学理念,,重建教育理想60
- (二) 完善课程体系60
- (三) 建设专门的人文教育师资队伍60-61
- (四)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61
- 二、大学育人、德育为先61-64
- (一) 当前大学德育缺失的表现62
- (二) 唐文治德育理念及德育方法的启示62-64
- 三、以文养德、以文促德64-67
- (一) 参照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目标64-65
- (二) 借鉴儒家德育的方法65
- (三) 重视“礼”文化的德育功能65-67
- 结语67-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华;高师数学教师再学习的动因及方式[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倪可;制定与实施行为规则应有新教育理念[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赫连华巍;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24期
4 田锐,田澍;“托付教育”带来的是什么?[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03期
5 汤生玲,马爱林;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闫国琦;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9期
7 苏惠民,杨振华;关于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5年05期
8 万新军;邓方;李明玲;张忠平;陈天云;柳友荣;;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杨卫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02期
10 韩艳芹;;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理念和行为转变[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辉荣;聂丽华;李正红;周新年;;重视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养成教育理念-力学教学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之我谈[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吕开东;;陈赓大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引发的思考[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娟;;绿色教育——承载心灵的成长——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型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王丹;;体验:拨动学生的“情”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东林;谢玲玲;阎俊;沈会青;高菊雯;王静;;开展“札记”研究,促进青年班主任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杨印生;佟金;任露泉;;农机教育与人才的精确培养[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A];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玉臣;;教育家成长与实现教育家办学面临的瓶颈问题[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施敏;;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与对策[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曲士培;;唐文治办学思想简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春江 金洁;美一高中校长谈教育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李峥;新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于青;在孩子心中种一棵智慧的大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近水;父爱的果实[N];中国邮政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侯金鹤;他让学生又“怕”又爱又敬[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山东济阳县 肖家耕;家庭是最伟大的事业 父母亦须持证上岗[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韩愈的教育理念[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6中学 冯青林;“五子登科”促教师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打造名师工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梅永存邋涂洪长;厦大米饭免费:意义岂止几碗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吴nI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矛盾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7年
8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王生;校长决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娜;唐文治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蕴[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郭灵芳;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概念学习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罗莹;借鉴CIS战略建造学校形象识别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薄惠萍;高中电磁学规律教学行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常秀娟;对一所学校三十年教育变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朱昔平;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章健;中美中小学数学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敏;“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韩英群;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华;龙嘉镇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唐文治教育理念及其当代意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