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好色论 ——一种早期儒家的情诗读法
发布时间:2021-07-31 01:36
《国风》是《诗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诗经》总数的一半以上。两千余年来对《国风》的解读是《诗经》解读中争议最大的部分。主要争议点在于《国风》中的诗歌是否涉及情欲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情欲的表达,争议产生的原因在于没有把握好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诗》、以“好色”为代表的“欲”和儒家所倡导的“礼”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汉儒以“美”、“刺”说诗,否定《国风》中情欲的存在;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肯定了《国风》中情欲的存在,却对情欲表达的正当性加以批判;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解读派肯定情欲的存在,却否定《诗经》与礼教的关系,企图跳出儒家语境而以纯文学和文化学的眼光来解读《诗经》。本文试图通过对早期儒家所持的“《国风》好色”论的考察,来建立《诗》→欲→礼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还原早期儒家对待《国风》中的情欲表达的看法和态度,目的是想证明:早期儒家对待“欲”的态度是自然论的、不涉及道德批判的;这种自然的“欲”正是儒家所倡导的“礼”产生的根源,因此这种以“好色”为代表的“欲”,使得《诗》与“礼”之间的教化关系成为可能。本文最后将通过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郭店楚简的相关内容、马王堆帛书《五行》等新出土的战...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引言 概说《诗经》的阐释与争议
第一章 "《国风》好色"的提出和演变
第一节 寻踪:"《国风》好色"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 探源:"《国风》好色"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国风》好色"论的具体含义
第一节 早期儒家对"欲"的态度
第二节 "诗教"的逻辑
第三章 "《国风》好色"论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以色喻于礼":《关雎》的解读
第二节 "绘事后素":《野有蔓草》和《月出》的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12507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引言 概说《诗经》的阐释与争议
第一章 "《国风》好色"的提出和演变
第一节 寻踪:"《国风》好色"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 探源:"《国风》好色"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国风》好色"论的具体含义
第一节 早期儒家对"欲"的态度
第二节 "诗教"的逻辑
第三章 "《国风》好色"论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以色喻于礼":《关雎》的解读
第二节 "绘事后素":《野有蔓草》和《月出》的解读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312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1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