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论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3:23
  章学诚研究在当今学界已经成为热点,与其有关的学术论著已经汗牛充栋,几乎关涉到了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各个层面,尽管褒贬不一,但章学诚基本被今人定型为清代的卓越史学家之一,与其在清代黯淡的学术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章学诚卓越史家形象的建构与民国时期的章学诚研究密不可分。民国时期,章学从学术地理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显学,不仅反映了其学术思想自身的价值,更能够体现学术环境变迁之下的章学迎合了门径各异的不同学者的需要,民国学者对章学的诠释和解读亦体现了民国学术的中西和新旧之争。基于此,本文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内容:其一,提出主旨与研究对象,并对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梳理学术前史,了解研究现状和留存问题。指出现有的章学诚研究成果多立足于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本身,对章学成为显学的民国时期关注度不够,多为个案研究且对不少学人的章学诚研究有所忽视,对民国学人的章学诚研究与民国学术之关系发掘不够。其二,章学诚生平事迹及章学的早期传播。章学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其《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堪称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作。章学诚在其有生之年,不仅生活窘迫,其著述也不为当时学界所重,流传范围有限。到了晚清,章学引起了谭献、李...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主旨与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与留存问题
    三、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章学诚的生平、学术思想及其早期传播
    第一节 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大要
    第二节 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早期流传
    第三节 章学对晚清学者之影响
        一、章学的私淑者和批评者——以谭献、李慈铭为例
        二、从龚自珍到康有为——章氏之学在晚清经世派学人中的共鸣
第二章 章学诚生平事迹的考证及著述之整理
    第一节 民国学者对章学诚生平事迹的整理
    第二节 民国学人对章学诚著述的整理
        一、嘉业堂《章氏遗书》的出版
        二、民国学者对章氏著述版本及流传的考证
第三章 《文史通义》专书的研究
    第一节 民国学者注释与疏解《文史通义》之成就
注》">        一、叶长青的《<文史通义>注》
校注》">        二、叶瑛的《<文史通义>校注》
解题及其读法》">        三、钱基博的《<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
    第二节 民国学者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一、学出实斋而申驳之——刘咸忻对《文史通义》的评论
评》">        二、历史主义下的审视——吕思勉的《<文史通义>评》
平议》">        三、汉宋兼采——张舜徽的《<文史通义>平议》
第四章 传统学术视角下的章学解读
    第一节 子学复兴背景下的章学阐释——以孙德谦、张尔田为例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章学诠释——以柳诒徵《国史要义》为中心
第五章 章学诠释的趋新倾向
    第一节 新史学视角下的思考——梁启超对章学的阐发
        一、梁启超对章学诚史学理论的阐发
        二、梁启超对章学诚方志学的评价
        三、梁启超对章学诚校雠学的推崇
    第二节 整理“国故”——胡适的章学诠释
第六章 章学诠释与民国学术
    第一节 从边缘走向中心——章学诚的“发现”历程
        一、清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二、“史学史”书写中的章学诚
    第二节 章学诚“六经皆史”论与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
        一、真实的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本源探研
        二、想象的章学诚——民国学者对“六经皆史”论的诠释
        三、“本指”与“所指”的偏离——“六经皆史”论内涵演变的历史语境解构
    第三节 章学与民国学术的新旧之争
参考文献
附录:晚清民国学人于章学序跋及钩玄提要之论
攻博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史德的演进及其对中国历史编纂的影响[J]. 舒习龙,陈舒玉.  河北学刊. 2015(02)
[2]章学诚:开阔的学术视野[J]. 陈其泰.  江海学刊. 2015(01)
[3]刘咸炘史学思想初探[J]. 杨志远.  史学史研究. 2014(03)
[4]简论刘咸炘对章学诚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李桂芳.  中华文化论坛. 2013(10)
[5]古代圣学的终结与近代历史思想的发轫——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新探[J]. 何晓明,何永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6]意义的滑动——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时代诠释与本意探真[J]. 林超.  中华文化论坛. 2013(07)
[7]张舜徽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承继与发展[J]. 刘海波,高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8]西史东渐中的坚守: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J]. 刘开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9]实斋家门而不实——《文史通义》二叶注发微[J]. 张京华.  中国图书评论. 2012(08)
[10]章学诚“史意”说考辨[J]. 廖晓晴.  文史哲. 2012(04)

博士论文
[1]郑樵与章学诚的校雠学研究[D]. 周余姣.北京大学 2013
[2]“取釜铁于陶冶”:刘咸炘文化思想研究[D]. 周鼎.四川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章学诚目录学贡献探析[D]. 张苗苗.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 尹丽峰.曲阜师范大学 2011
[3]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 施建.安徽大学 2011
[4]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 杨才荣.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钱穆、余英时的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D]. 张笑龙.安徽大学 2010
[6]刘咸炘史学研究[D]. 王吉伟.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想[D]. 刘雄伟.吉林大学 2009
[8]论章学诚的方志思想在后世的影响[D]. 宋佳.宁波大学 2009
[9]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 刘冬蕊.曲阜师范大学 2007
[10]章学诚文献学成就初探[D]. 朱梅光.安徽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21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21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