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山水赋生成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4 17:46
  山水赋之动态诞生携带了丰富的美学信息,山水赋生成史为考察中国传统审美治思线索及其特征提供了合适的标本。由审美角度入手阐释山水赋体文学诞生的动态过程,是基于如下逻辑完成:一方面,山水赋是赋体文学诸种题材交互共生、合力作用导引的结果,诸种题材的赋体文学在此过程中启发了迥异的审美角度。另一方面,促进山水审美意识臻于成熟的路径正是考量诸种题材赋作贡献所依据的标准。首先,对先秦时期的“山水”涵义进行梳理是进入山水赋生成史研究的前提。具体而言,在进入山水赋生成过程的讨论环境之前,“山水”自身涵义的转变已沿两条线索完成:首先,由《周易》自然哲学观物取象思维模式之下的隐喻符号过渡为比德范式之下以《诗经》为代表的儒家的道德哲学符号,以及《楚辞》所表征的情感抒情符号。《周易》天地拟象之山水、《诗经》之比德山水,以及《楚辞》之情感山水,三者的共通性在于,山水均作为携带其它信息的载体而存在,山水本身的自然特征在审美过程中是缺失和被遗忘的;其次,《山海经》作为标本性的文本,开启了“山水”志怪与地理二重性内质的先河。《周易》、《诗经》、《山海经》、《楚辞》等古籍成为反映先秦“山水”涵义及审美特质流变的代表性文本。...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山水赋生成史研究


楚辞山水地理总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诗学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以中古诗歌运动中比兴的历史命运为例[J]. 张节末.  文艺研究. 2006(06)
[2]赋的地理情怀与方志价值[J]. 许结.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3]论汉赋在诗歌史上的地位[J]. 曹胜高,刘信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4]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J]. 葛晓音.  文学评论. 2004(03)
[5]论晋代山水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成就[J]. 马磊,丁桂春.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2(02)
[6]文学的山水与山水的文学——略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J]. 曹萌.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7]金谷游宴人物考[J]. 张金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
[8]汉魏六朝隐逸赋略论[J]. 章沧授.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9]论魏晋六朝赋的道家倾向[J]. 毕万忱.  社会科学战线. 1997(01)
[10]从赋到诗:山水诗成因初探[J]. 归青.  中州学刊. 1994(02)



本文编号:3322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322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5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