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诠释与北宋新儒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13:34
两宋新儒学的形成、发展与新儒家群体对儒学经典文本的诠释存在密切关联。在某种程度上说,两宋经典诠释的过程就是新儒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然而,如若将上述观点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共识,则会忽略甚至错过大量值得深度挖掘的问题。不唯如是,学界目前对两宋经典诠释领域的诸多细节性问题及其与新儒学互动关系的研究不够充分,这决定了相关研究需要对“两宋新儒学是如何在经典诠释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勾画与回答。意欲说明两宋经典诠释的形态、特征及其与新儒学之间的关联,北宋时期(9601127)就是一个不能绕开的时间段。历史中的北宋隶属两宋的初始阶段,是两宋新儒学整体思想内核与精神气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并且,该阶段思想交锋的激烈程度与观念形态的多样程度令人瞩目。本文以北宋新儒学作为两宋新儒学相关研究的切入点,是时间维度与思想维度两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文章将北宋时期分为庆历年前后与熙宁年前后两个阶段,选取范仲淹、孙复、胡媛、欧阳修与王安石、张载、程颢程颐作为这两个阶段的新儒学代表人物,分别考察上述人物为代表的新儒家群体的经典诠释方法与理论,以及这些诠释方法与理论背后的学理依据...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4.?1欧阳修经典诠释的“人情”与疑传标准的“人情”的区别与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胡瑗对《中庸》的诠释[J]. 张培高. 中国哲学史. 2015(01)
[2]新儒学视域下范仲淹经典诠释的特点及其思考[J]. 王金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3]宋儒经典诠释中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J]. 王金凤. 哲学动态. 2014(07)
[4]经学与哲学:儒学诠释的两种形态[J]. 景海峰. 哲学动态. 2014(04)
[5]张载关学学派特性刍议[J]. 林乐昌. 唐都学刊. 2013(06)
[6]经典诠释中现代性观念的介入及其思考[J]. 王金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7]论“关学”概念的结构特征与方法意义[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13(01)
[8]论张载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以天道论为中心[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13 (02)
[9]儒学诠释的政治伦理路向及其反思[J]. 王金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J]. 李承贵. 齐鲁学刊. 2013(01)
博士论文
[1]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 王洪霞.山东大学 2011
[2]北宋《春秋》学研究[D]. 侯步云.西北大学 2009
[3]宋代《尚书》学研究[D]. 张建民.西北大学 2009
[4]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D]. 曾建林.浙江大学 2007
[5]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 李建军.四川大学 2007
[6]宋代《中庸》学研究[D]. 王晓薇.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5449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4.?1欧阳修经典诠释的“人情”与疑传标准的“人情”的区别与关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胡瑗对《中庸》的诠释[J]. 张培高. 中国哲学史. 2015(01)
[2]新儒学视域下范仲淹经典诠释的特点及其思考[J]. 王金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3]宋儒经典诠释中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思考[J]. 王金凤. 哲学动态. 2014(07)
[4]经学与哲学:儒学诠释的两种形态[J]. 景海峰. 哲学动态. 2014(04)
[5]张载关学学派特性刍议[J]. 林乐昌. 唐都学刊. 2013(06)
[6]经典诠释中现代性观念的介入及其思考[J]. 王金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7]论“关学”概念的结构特征与方法意义[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13(01)
[8]论张载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以天道论为中心[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13 (02)
[9]儒学诠释的政治伦理路向及其反思[J]. 王金凤.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10]“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解释学命题的考察[J]. 李承贵. 齐鲁学刊. 2013(01)
博士论文
[1]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 王洪霞.山东大学 2011
[2]北宋《春秋》学研究[D]. 侯步云.西北大学 2009
[3]宋代《尚书》学研究[D]. 张建民.西北大学 2009
[4]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D]. 曾建林.浙江大学 2007
[5]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 李建军.四川大学 2007
[6]宋代《中庸》学研究[D]. 王晓薇.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85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48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