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呈现与再构 ——以《经典咏流传》和《国家宝藏》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02 08:5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其传承事关文化自信的建立、文化安全的维护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呈现与再构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数字技术发展愈发迅速而成熟,近两年电视凭借自身优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呈现与再构上的突出表现有目共睹,2017年也被定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媒介仪式呈现与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取得了一定成功。本文旨在将特定媒介仪式作为示范性案例来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与再构的最佳路径,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样态和电视媒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传播的“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入手,结合符号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分析媒介仪式如何从结构化、视觉化、听觉化三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仪式化呈现,如何通过知觉模式、情境唤起模式、“加冕”模式以及受众的互动参与模式这四种模式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仪式化再构。并结合电视媒介的“延伸”特性和电视视觉文化传播的功能与特性,分析电视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呈现与再构上的特点,以解释为什么目前电视媒介仪式能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
【文章来源】: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构想与意义
一、研究构想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主要概念梳理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媒介仪式理论
一、詹姆斯?凯瑞之传播的“仪式观”
二、媒介仪式理论的发展与流变
三、媒介仪式的形成、分类及特征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类
第二章 电视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呈现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化呈现
一、稳定的节目设计流程
二、固定主持人和评审团
三、指定的首播时间和平台
四、前期的宣传与预告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
一、电视媒介仪式的视觉空间呈现
二、电视媒介仪式的视觉语境呈现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听觉化呈现
一、电视媒介仪式的听觉语音呈现
二、电视媒介仪式的听觉语境呈现
第三章 电视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再构
第一节 议程设置的知觉模式
一、议程设置的三种模式
二、《经典咏流传》古诗词的选择
三、《国家宝藏》文物的选择
第二节 模拟情境的历史记忆模式
一、历史记忆的凝聚性
二、诗与乐唤起诗歌传唱的历史记忆
三、“小剧场”唤起古代事件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对嘉宾的“加冕”模式
一、“加冕”仪式
二、明星嘉宾
三、有故事的普通嘉宾
第四节 受众的被唤起和互动模式
一、电视媒介仪式情境引起受众行为变化
二、现场的受众积极参与
三、新媒体用户反馈投票
第四章 电视媒介对于传统文化仪式化传播的优势
第一节 电视的媒介特性造就仪式共在感
一、媒介即人的“延伸”
二、电视与其他媒介的比较优势
三、电视“延伸”出仪式共在感
第二节 电视视觉元素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表征
二、视觉修辞
三、视觉美学
第三节 电视图像传递信息之特征
一、编码的多通道传输:全方位呈现仪式
二、受众的“全平衡”感知:多方面感受仪式
三、电视信息的图像化:仪式内容的表现
四、动态图像的组合化:仪式的第三种意义
第四节 电视视觉说服的独特性
一、视觉说服营造仪式的现场感
二、视觉形象塑造仪式的真实感
三、视觉象征增添仪式的感染力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的价值
第一节 电视媒介仪式与民众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二、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电视媒介仪式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
第二节 电视媒介仪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激发文化认同,维系“共同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第三节 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传播的社会价值
一、整合社会秩序
二、传承价值观念
三、凝聚爱国情感
第四节 电视媒介仪式呈现和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仪式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呈现与再构的急迫性
三、对电视媒介呈现和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节目的仪式化表达——从《等着我》到《妈妈的选择》[J]. 刘志峰. 新闻爱好者. 2017(10)
[2]电视仪式传播:理论、范式与研究视角[J]. 张兵娟. 新闻爱好者. 2016(01)
[3]“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概念被误读现象研究——与郭建斌教授商榷[J]. 刘建明. 国际新闻界. 2015(11)
[4]“传播的仪式观”的思想渊源探析[J]. 洪杰文,刘建明.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00)
[5]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J]. 郭讲用. 当代传播. 2014(03)
[6]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J]. 郭建斌. 国际新闻界. 2014(04)
[7]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 晏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8]“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 刘建明. 国际新闻界. 2013(04)
[9]“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一种强效果论及其反思[J]. 刘建明.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2(00)
[10]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联系之路径——从传播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的角度出发[J]. 张冬冬,张华. 中国传媒科技. 2012(24)
博士论文
[1]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 周鸿雁.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D]. 王小溪.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D]. 谭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28123
【文章来源】: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构想与意义
一、研究构想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主要概念梳理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媒介仪式理论
一、詹姆斯?凯瑞之传播的“仪式观”
二、媒介仪式理论的发展与流变
三、媒介仪式的形成、分类及特征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类
第二章 电视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呈现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化呈现
一、稳定的节目设计流程
二、固定主持人和评审团
三、指定的首播时间和平台
四、前期的宣传与预告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化呈现
一、电视媒介仪式的视觉空间呈现
二、电视媒介仪式的视觉语境呈现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听觉化呈现
一、电视媒介仪式的听觉语音呈现
二、电视媒介仪式的听觉语境呈现
第三章 电视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再构
第一节 议程设置的知觉模式
一、议程设置的三种模式
二、《经典咏流传》古诗词的选择
三、《国家宝藏》文物的选择
第二节 模拟情境的历史记忆模式
一、历史记忆的凝聚性
二、诗与乐唤起诗歌传唱的历史记忆
三、“小剧场”唤起古代事件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对嘉宾的“加冕”模式
一、“加冕”仪式
二、明星嘉宾
三、有故事的普通嘉宾
第四节 受众的被唤起和互动模式
一、电视媒介仪式情境引起受众行为变化
二、现场的受众积极参与
三、新媒体用户反馈投票
第四章 电视媒介对于传统文化仪式化传播的优势
第一节 电视的媒介特性造就仪式共在感
一、媒介即人的“延伸”
二、电视与其他媒介的比较优势
三、电视“延伸”出仪式共在感
第二节 电视视觉元素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表征
二、视觉修辞
三、视觉美学
第三节 电视图像传递信息之特征
一、编码的多通道传输:全方位呈现仪式
二、受众的“全平衡”感知:多方面感受仪式
三、电视信息的图像化:仪式内容的表现
四、动态图像的组合化:仪式的第三种意义
第四节 电视视觉说服的独特性
一、视觉说服营造仪式的现场感
二、视觉形象塑造仪式的真实感
三、视觉象征增添仪式的感染力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的价值
第一节 电视媒介仪式与民众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二、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电视媒介仪式提高民众的文化自信
第二节 电视媒介仪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一、激发文化认同,维系“共同体”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第三节 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传播的社会价值
一、整合社会秩序
二、传承价值观念
三、凝聚爱国情感
第四节 电视媒介仪式呈现和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仪式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仪式化呈现与再构的急迫性
三、对电视媒介呈现和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感节目的仪式化表达——从《等着我》到《妈妈的选择》[J]. 刘志峰. 新闻爱好者. 2017(10)
[2]电视仪式传播:理论、范式与研究视角[J]. 张兵娟. 新闻爱好者. 2016(01)
[3]“仪式”视角下传播研究几个关键概念被误读现象研究——与郭建斌教授商榷[J]. 刘建明. 国际新闻界. 2015(11)
[4]“传播的仪式观”的思想渊源探析[J]. 洪杰文,刘建明.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00)
[5]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J]. 郭讲用. 当代传播. 2014(03)
[6]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J]. 郭建斌. 国际新闻界. 2014(04)
[7]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 晏青.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8]“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 刘建明. 国际新闻界. 2013(04)
[9]“仪式”视角下的传播研究——一种强效果论及其反思[J]. 刘建明.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2(00)
[10]媒介仪式与个体生活联系之路径——从传播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的角度出发[J]. 张冬冬,张华. 中国传媒科技. 2012(24)
博士论文
[1]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 周鸿雁.上海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新媒体的去仪式化传播[D]. 王小溪.华中师范大学 2016
[2]仪式观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D]. 谭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28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52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