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派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2:20
本文关键词:学衡派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衡派的成员众多,目前对于学衡派人物以及他们与《学衡》杂志的关系的研究并不全面。柳诒徵、缪凤林、景昌极三人与《学衡》的关系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少。本文主要从柳诒徵、缪凤林、景昌极三人入手,重点考察他们与《学衡》杂志的关系以及在《学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学衡派的代表人物身份分别研究他们在史学、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柳诒徵既是学衡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也是缪凤林和景昌极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导师。在柳氏的指导之下,缪、景二人学有专攻,并一同成为《学衡》杂志的重要人物。柳氏及其弟子三人一同成为《学衡》持续11年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柳诒徵国学基础扎实,是《学衡》“昌明国粹”方面的核心人物。他在史学上,主张史学的独立性、客观的研究方法,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教育,提出了改革教育的构想,主张人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独立于行政之外,并针对近代教育上的弊病提出研究国学的具体方法。人伦道德是其文化观的核心,他坚信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所在,主张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缪凤林从人生观的角度折衷西方的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提出了以个人主义为起点,人道主义为归宿的完成主义人生观,强调精神第一,物质第二。针对新文学以来的种种现状,提出文学应注重道德,并提出文学应避免的种种流弊,强调文学感情应以中和为指归。哲学上强调哲学的要义在于普遍和究竟,哲学与科学本质都在于模仿,提出了以经验论为核心的教育哲学。 景昌极从宗教的合理性上论述了宗教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废除宗教。通过研习西方哲学和佛法唯识学,提出了人生哲学观,并将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核心。从哲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道德产生的根源、产生、以及道德的标准问题,主张对道德制度进行理性看待。
【关键词】:《学衡》 柳诒徵 缪凤林 景昌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92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20
- (一) 研究现状11-17
- 1、大陆地区11-15
- 2、台湾地区15-17
- (二) 本文的一些思路17-20
- 一、《学衡》的创刊与新文化运动20-25
- (一) 《学衡》创刊20-22
- (二) 学衡诸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22-25
- 二、柳诒徵及其弟子在《学衡》中的地位25-34
- (一) 柳诒徵及其弟子与《学衡》25-30
- 1、稿件支持25-28
- 2、发行28-29
- 3、经费支持29-30
- (二) 学衡诸人对柳诒徵及其弟子的评价30-34
- 三、柳诒徵思想研究34-49
- (一) 史学观34-40
- 1、史学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34-36
- 2、诸子学的研究36-40
- (二) 教育观40-44
- 1、教育的真谛——人格教育41-43
- 2、对教育改革的构想43-44
- (三) 人伦道德为核心的文化观44-49
- 四、缪凤林思想研究49-59
- (一) 调和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49-51
- (二) 重视道德、提倡中和的文学观51-55
- (三) 以普遍与究竟为要义的哲学观55-59
- 1、哲学模仿说55-56
- 2、以经验论为核心的教育哲学56-59
- 五、景昌极思想研究59-71
- (一) 应理性而生的宗教观59-62
- (二) 以概然、普遍为标准的人生哲学62-64
- (三) 道德观64-71
- 1、道德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趋恶乐苦的本性64-66
- 2、道德的产生以及道德与义利的关系66-68
- 3、道德判断的标准68-71
- 结语71-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宝云;;柳诒徵与《学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陈宝云;;《史地学报》及其群体与《学衡》之关系的探讨[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3 吴忠良;;柳诒徵与《中国文化史》[J];东方论坛;2010年06期
4 段怀清;《学衡》与东南大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范红霞;;柳诒徵的爱国主义史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6 郑大华;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范红霞;;“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理念下异中求同——柳诒徵与学衡派关系考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姜爱智;缪凤林史学思想述论[J];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9 陈宝云;;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说探微[J];江淮论坛;2008年05期
10 纪振奇;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J];晋阳学刊;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彭雷霆;“五四”后迟来的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学衡派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83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