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梁启超国学建构的独特意蕴和多重价值

发布时间:2017-08-01 02:10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国学建构的独特意蕴和多重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国学理念 国学建构 独特意蕴 多重价值


【摘要】:作为近代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国学研究硕果累累,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更是令人惊叹。这些成果都是在其国学理念的引领下完成的,对于具体成果而言,梁启超的国学理念更为重要,也更有价值。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中心;
【关键词】梁启超 国学理念 国学建构 独特意蕴 多重价值
【基金】: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学与近代文化形态研究”(10BZX03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不仅拥有硕果累累的国学研究成果,而且具有清晰、明确的国学理念。正是国学理念引领了他的国学研究,并且尽显个性风采和神韵。一、国学的概念内涵梁启超是率先使用国粹概念的近代思想家,国粹一词的最早亮相是在他作于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田益琳;;五四时期“个性主义”思想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陶用舒,易永卿;左、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5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6 陈友良;;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7 康庆;李宝红;;严复《庄子》评点与庄学的近代转换[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8 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薛寒冬;;林黛玉形象中的喜剧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胜;;全球化视角下省察中国近代佛教人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黄海涛;孙建民;;明清时期新民本主义经济伦理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佑新;;毛泽东思维结构的意志维度[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6 陈卫平;;毛泽东的实践论与传统知行观的近代嬗变[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李佑新;;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李佑新;陈龙;;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与湘学的经世务实传统[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9 陈俱;;近代福州文化的崛起及其影响[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10 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602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02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